">
長江日報訊(記者楊帆通訊員戴良軍)6月底《長江日報》刊發了題為《勞動換積分積分換物資武漢年內開22家扶貧“愛心超市”》,這一扶貧新模式引來了廣泛的關注,7月11日,《中國社會報》在“地方創新”欄目以《“愛心超市”在武漢貧困村推開》為題,報道了武漢扶貧新模式“愛心超市”的探索實踐。7月18日,國家民政部副部長詹成付為武漢扶貧這一新模式點贊:“用勞動換商品,激發內生動力,這是脫貧攻堅的一條重要創新,值得很好的總結推廣。”
據了解,2015年10月市民政局精準扶貧舒安街八秀村后,依托駐村工作隊積極開展工作,通過政策兜底、產業扶貧等多措并舉,70戶貧困戶全部脫貧銷號,貧困村脫貧摘帽,村集體收入已達47萬元。扶貧收益如何用?“扶貧和扶志”如何更好相結合?市民政局經過與街道認真調研,決定在八秀村設立“愛心超市”試點。去年“愛心超市”正式運行,每周五八秀村的貧困戶都會來這里用平日勞動積攢的積分在“愛心超市”兌換食用油、大米、衛生紙、牙膏牙刷、臉盆等生活用品,個個眉開眼笑。今年,武漢還將有22家“愛心超市”出現在各個貧困村。
八秀村鼓勵貧困戶和低收入家庭通過積極參與產業發展、勞動就業、環境衛生評比等活動,獲得積分獎勵,累積到一定分值后就能到超市換購物品。
在30平方米的“愛心超市”內,貨架上陳列有大米、食用油、洗發水、長筒雨靴、拖鞋、卷筒紙、肥皂等物品,都是村民日常生活必需品。每樣物品上都標明了“價格”,如一個電開水壺29分,一桶10L的食用油59分,全部“零利潤”銷售。
八秀村參與積分的有65戶貧困戶,每戶有個記錄積分的小冊子。
日前,該村七組村民、81歲的王金香拿著積分小冊子在“愛心超市”領到了兩樣物品:一雙塑料拖鞋用了5分,一袋5公斤的大米用了29分。王金香說,這袋5公斤的大米,夠他和老伴兩個人吃大半個月。據王金香介紹,他的老伴患有嚴重哮喘,還有其他慢性病,已經臥床4年,他的日常生活主要是照顧老伴。子女在外打工,指望不上。他說,自己每個月都可以攢到30分左右的積分:把自家房前屋后打掃干凈,可以積4分;自己種菜拿到街上去賣,可以積4分;幫忙打掃村里公共區域衛生,可以積4分;去村里合作社當幫工,再積4分……從去年9月“愛心超市”開業以來,他通過這些方式取得的積分,已經在超市兌換過大米、食用油、牙刷、牙膏、卷筒紙等物品。
為了讓“愛心超市”扶貧方式形成持續幫扶的閉環,今年,市民政局從近700家社會組織中挑選了20多家,與22個貧困村結對,讓社會組織深度參與到“愛心超市”扶貧項目中,讓扶貧落到實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