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轄區企業員工來到四點半課堂為孩子們授課
志愿服務成為參與社區自治的重要社會力量
職能部門力量下沉社區共同解決居民難題
轄區單位發揮資源優勢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
豐富的文化活動營造社區文明和諧氛圍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區,社區是黨委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
近年來,江岸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湖北省委“五個排頭兵”和武漢市委“在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全市前列”的要求,認真落實市委“1314”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全域推進“民呼我應”改革工作,推動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打造“百步亭式”社區示范群,持續推動“百步亭經驗”率先在江岸區生根結果、創新升級,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今,江岸區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經驗多點開花,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今年,江岸區成功申報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
社企融合畫好共治共享同心圓
后湖街道漢廣社區成立于2017年,轄區涵蓋住宅、商圈不同用途房屋類型,不少樓房為商住兩用性質。不同于單一住宅樓小區,漢廣社區面臨的矛盾更加多樣化。商戶租金糾紛、商戶噪音擾民等。
為廣泛了解商圈企業、社區居民需求,社區利用每天上門入戶、每周三商圈晨會、每月共建單位黨建聯席會,全面收集問題、商討解決問題辦法,并引入專業社會組織,協調處理矛盾糾紛。社區還主動為商圈企業提供場地等,滿足企業多種訴求。
而商圈資源也成為漢廣社區在基層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社區黨總支成立后,同步成立漢口城市廣場商圈黨總支,采取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模式。商圈運營方、物業企業等成為社區大黨委單位成員,社區書記兼任商圈黨總支書記,通過深度共建,實現雙方共同發展。
坐落于漢廣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對面的一家餐飲店,掛著“漢廣社區幸福食堂”的牌子。這里是轄區企業融入社區服務的典型代表。社區書記陳銀香介紹,這里不僅對外營業,同時還為社區老人提供就餐服務。“前期社區對轄區65歲以上老年人進行摸排,將名單提供給商家。名單上的老年人來就餐,都可以享受就餐優惠。對社區來說,避免了重復建設帶來的資源浪費。”
社區自治人人參與人人盡責
臺北街道桃源社區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轄區老年人多、困難群體多、殘疾人多,目前65歲以上老年人達到2000多人,占社區人口的1/5。社區面臨著幫扶對象面廣、居民需求多樣等實際情況。
針對居民特點,社區探索出“居民點單、支部下單、網格派單、黨員志愿者接單、社區兜底買單”服務模式,大力培育志愿服務隊,注冊社會組織,實現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形成自治新格局。
結合居民的需求,桃源社區先后成立了不忘初心志愿服務隊、金暉志愿服務隊、和事佬志愿服務隊等多支社會組織,發揮社區老黨員、退休職工、老年隊伍等力量,開展理論宣講、矛盾化解、為老服務、文藝演出等。這些隊伍成為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
不少享受到志愿服務的困難群體,也紛紛加入到志愿服務中。60多歲的居民黃英娣獨自居住,是一名殘疾人。一次,社區志愿者上門探望時發現她腿部發炎行動不便,不方便下樓。志愿者便排班上門幫她買菜、打掃清潔,陪她聊天談心。身體養好后,黃英娣主動提出加入志愿服務隊。如今的她每天活躍在社區,幫助協調鄰里矛盾、進行心理疏導等。“志愿服務讓我每天都感覺到很快樂,幫助他人,也成全了自己。”她說。
桃源社區書記胡郡艷介紹,“居民的需求隨著時代發展在不斷變化,對我們開展志愿服務工作也提出了要求。社區正籌備培育一支學習型志愿服務隊伍,他們將參與到家風家訓、好人好事等宣講活動中,以此發揮他們的帶動作用,全面提升志愿服務隊伍的素質和能力。”
治理重心下移小事不出社區
近日,住在西馬街道江漢北路42號小區的居民發現,破損的圍墻已修整翻新,地面進行了鋪磚修復,以往的磚面圍欄換成了木制柵欄,透過柵欄還能看到對面的小南湖公園。透墻見綠,環境越來越好了,不少居民感嘆。事情的圓滿解決,是多部門聯合協作力量下沉,高質量回應居民訴求的結果。
江漢北路社區是典型的老舊社區,近年來,轄區房屋老舊、基礎設施老化等問題逐漸顯露。為有效解決群眾訴求,江漢北路社區發揮“三代機制”作用,充分整合轄區“三官一律”“兩代表一委員”,以及政務中心、網格員、物管員隊伍等力量,為居民提供訴求代理、意愿代言、事務代辦“三代”服務,幫助居民解決煩心事。
今年,自“民呼我應”工作機制推行以來,江漢北路社區充分利用黨建大聯盟成員單位力量資源,將相關職能部門,納入到“三代”服務體系中,共同解決居民難題。
42號小區圍墻修復,正是這一工作方法的生動體現。針對群眾呼聲,今年7月,在街道的協商下,社區召集區園林局、建設局、城管局等職能部門,以及與院墻有關的產權單位,召開聽證會,根據圍墻實際破損情況制定修繕方案。最終,經過多方協調,院墻啟動修繕,同時對周邊道路同步啟動修復及刷黑處理,使小區整體居住環境大大提升。
資源共享打通“雙向服務”新渠道
“曬衣進陽臺,竹竿莫亂伸;內衣勿外掛,隱私露不雅。臘肉當街曬,污染接塵埃……”走進勞動街道藝苑社區,這則文明晾曬公約在樓道內隨處可見。這是由轄區單位武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為發動居民開展文明晾曬特地創作的作品。前期,該公約作為社區小喇叭播放內容,在社區定時播放,為規范居民文明晾曬起到了很大作用。
勞動街道藝苑社區坐落于解放大道和解放公園路交叉口以北。這里文化藝術氛圍濃厚,武漢歌舞劇院、武漢楚劇院、武漢話劇院三大文藝院團坐落其間,武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武漢文興文化傳播公司等多家文化企業密集入駐,何祚歡、趙瑞泰、鄢繼烈、王丹萍等知名藝術家都是該社區居民。
面對轄區文化資源豐厚的特點,藝苑社區建立“雙向服務”聯動機制,與武漢歌舞劇院、武漢楚劇院、武漢市解放中學等單位黨組織簽訂雙向服務協議書,建立區域化黨建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通過整合需求與資源,形成政務服務、生活服務、法律服務、文體服務、黨員服務等多種類別的項目服務,協調其積極參與社區公益性、社會性、群眾性工作。
在轄區濃厚文化氛圍感染下,藝苑社區活躍著一批有著文藝愛好的居民。每逢大型演出,轄區單位武漢歌舞劇院都會為居民提供免費場所,讓大家有施展才華的舞臺,每年春節、國慶還協助社區為轄區居民舉辦文藝演出。武漢市解放中學則派出專業音樂教師,每周定期來到社區為合唱隊進行指導。武漢楚劇院每月為居民免費贈送20張戲票,并對票友進行指導。
社區則結合轄區單位需求,提供垃圾處理、環境清潔、院落綠化、車輛規范等服務,為轄區單位創造良好的環境。
“以德立家”打造幸福社區新標桿
每天吃過早飯,四唯街道袁家社區居民劉蓮英總會準時來到社區長者驛站吃早餐,“這里有專為老年人打造的幸福食堂,飯菜好吃又便宜,還有書畫室、醫療室,方便又溫暖。”83歲的劉蓮英滿足地說。
袁家社區長者驛站,由社區原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擴建而成,面積達600余平方米,為老年人提供“四助一護”服務。這是袁家社區去年重點打造的為民服務項目之一,深受轄區老年人好評。
袁家社區是典型的老舊社區,社區老年人、低保戶等困難群體多。社區結合名字特點,以德立家,聚力打造“家”文化,探索打造為民服務隊伍、平臺、陣地,構建全方位為民服務體系,為居民營造家的氛圍。
90多歲的劉青容婆婆是位空巢老人,子女都不在身邊。每次社區舉辦活動,“365為老服務隊”都會邀請劉婆婆來參加,每隔兩天就會有結對的隊員上門探訪,關心冷暖、衣食。社區“溫馨365”服務平臺,則是居民隨時隨地的意見訴求窗口。
“社區就是居民的家,不管什么時候,居民都可以找到社區。”社區書記孫建云說,社區開展全年無休的錯時、延時、全天候關照,堅持365天為民服務不斷檔。
豐富多彩的活動,把居民凝聚在社區這個“大家庭”。從春天的換客超市到夏天的納涼晚會,從秋天的趣味運動會到冬天的臘八節活動,袁家社區的文化活動貫穿一年四季,拉近了居民間的距離,讓大家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將袁家社區打造成幸福社區。
策劃:中共江岸區委宣傳部
撰文:陳俞孫薇劉培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