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 蒙雪)11月20日,百萬校友資智回漢·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專場活動舉行。兩院院士、高等學府校長、航天專家、航天領域龍頭企業等百余代表坐而論道,高端創新人才齊聚江城。
專場活動現場。記者 蒙雪 攝
隨著軍民融合政策深入推行,商業航天獲得社會資本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開始加入涉足航天領域。作為“資智回漢”走進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的專場活動,現場多個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項目簽約。
“行云工程”簽約 天基物聯網來了
在本次論壇上,多個產業項目簽約入駐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行云工程”產業園、武漢工程大學納米新材料、武漢恒訊通5G光模塊產業園等項目都頗具看點。
簽約活動現場。記者 蒙雪 攝
其中,“行云工程”承建和運營我國首個天基物聯網項目,計劃在2023年完成構建由80顆低軌通信衛星組成天基物聯網信息服務系統,完成星座組網并大規模推廣應用。徹底解決地面通信的“盲區痛點”,為物聯網通信覆蓋不到的區域,包括空間、海洋、沙漠、森林、無人區等提供數據傳輸等通信,在海洋船舶、集裝箱、工程機械、地災監測等領域提供真正“全球通”通信保障服務。
加上此前已落地的“虹云工程”,航天科工已在基地落地“虹云工程”、“行云工程”兩大衛星星座項目。
以產業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領產業。除了產業項目簽約外,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武漢科技大學教授吳開明,武漢工程大學教授、格勒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姜興茂,作為創新、創業類高層次人才與基地簽約,推進相關產業項目建設。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表示:“發展高端產業必須引進高端人才,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廣開進賢之路,吸引各方面優秀人才。把用人政策落實到實處,工作做到每個人的心坎里。 ”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人才創新創業聯盟”揭牌儀式現場。記者 蒙雪 攝
活動現場,“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人才創新創業聯盟”正式揭牌成立,為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形成良好競合環境,積極助力“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打造。
商業航天風口漸進 武漢掘進太空經濟
根據預測,當前全球航天經濟總量在3300億美元之上,最先開展航天商業化的美國最為受益,過去5年,衛星產業每年為美國貢獻近千億美元收入。截至去年底,我國已有超過60家民營企業涉足商業航天。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航天市場規模將達8000億元。
“商業航天也將是未來航天發展的主流模式,SpaceX公司埃隆馬斯克主導發射的獵鷹號可回收式運載火箭,就是商業航天取得領先優勢的例證。”華高萊斯顧問機構負責人、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城市治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忠表示,武漢有著完善的工業、科教、科研、人才體系,武漢發展商業航天的本質,就是進一步發揮其城市魅力,對城市產業資源做系統整合。
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級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由新洲區政府聯合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于2016年8月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定位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航天產業新城。
“武漢擔負著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新使命,新洲區是武漢極具發展活力和投資潛力的新增長極,航運航天兩大國家戰略匯聚于此。”華夏幸福聯席總裁趙鴻靖表示, 華夏幸福堅持“產業優先”的核心策略,以火箭衛星研制、商業衛星運營與服務為主,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發展,打造軍民融合的國家級商業航天產業基地。
目前,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中火箭產業園(一期)綜合廠房已建設完成,計劃于12月份投入使用;衛星產業園全速建設,計劃明年投入使用。行云工程簽約基地后,“兩朵云”工程的實施,將一定程度補齊武漢在衛星星座領域的短板。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