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羅序文 通訊員 董銘 黃小靜
12月27日,荊州市沙市區岑河鎮張場村貧困戶蔡若飛吃完午飯,拿著剪刀來到自家黃桃地里開始剪枝。“王老師昨天在微信群里說現在是黃桃冬季管理關鍵時期,要我們抓緊時間剪枝。”蔡若飛邊剪邊說,感覺手機有震動,摸出來一看,王老師又在群里“發指示”,要大伙趁著天晴趕緊涂干防治病蟲害,清除雜草和松土。
蔡若飛今年42歲,做過心臟搭橋手術,不能做重活,一家老小5口人,沒有勞動力。他前兩年在王老師指導下種了畝黃桃,今年開始掛果,收入3萬元,刨開成本純收入2萬元,基本能滿足一家人生活。
“王老師”大名叫王家誠,農技員出身,現在開農資店。他建有黃桃種植和蝦稻連作兩個微信群,把全村所有貧困戶都拉進來,每到管理關鍵時期就會提前在群里發通知。“附近的,我會叫他們到我家來示范給他們看,遠點的,我就去他們田里轉,碰到誰就跟誰講。”王家誠說,誰只要在微信群里提問題,他都會上門服務。
全村140家貧困戶,46戶種黃桃300多畝,畝產5000多斤,今年銷售有點困難。王家誠開網店做電商,把電視臺記者請來直播采摘,邀請商販到農民地里采購黃桃,今年全村黃桃沒有滯銷。
“我把貧困戶帶上路就沒有那么忙了。”王家誠說,貧困戶致富后種植規模增大就會購買更多農資,他的農資生意也會越來越好。
與王家誠農技員出身不一樣,張于元是觀音垱鎮坮林村養殖大戶,也是村里副書記,與村副主任李天芳兩人被指定為產業扶貧指導員,負責全村27家貧困戶脫貧。
12月26日,村里貧困戶汶定武找到張于元,問他蝦稻田里長了青苔怎么辦。“冬天要肥水,你趕緊下肥,1畝大概30斤。”張于元說,冬天稻田水清透明,一出太陽就容易滋生青苔,等到明春蝦子生長需要水溫時,青苔又會遮住陽光,水溫起不來,蝦子長不快。當天,張于元就跟村農資經銷商向家義打電話,要他明天拖600斤肥到汶定武田邊。
2019年小龍蝦銷售行情不好,但汶定武20畝蝦稻田依然有5萬多元純收入。“要不是張于元指導過細,我今年肯定賣不到這么多錢。”汶定武說。
“土專家不僅要懂技術,還要懂市場,產業扶貧指導員不僅要指導貧困戶發展產業,還要幫助他們銷售農產品。” 沙市區扶貧辦主任黃林林說。2018年起,沙市區選擇農技員、種植養殖大戶作為產業扶貧指導員,實現貧困村貧困戶全覆蓋,手把手教貧困戶養蝦、種植水果和蔬菜。今年,沙市區797家貧困戶都有主導產業,形成蝦稻共作、蝦蓮共生、果蔬種植等特色產業扶貧格局。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