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順德在自家餐館門前寫下了2020新夢想:“上岸了!轉產了!希望我的橘子生意越做越旺!”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掃碼看本條 新聞視頻報道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黃璐通訊員周燕瓊
1月2日上午,宜都高壩洲鎮灣市村,61歲的楊順德在自家柑橘地里修剪枝葉,一輩子和魚打交道的他,已上岸開始新生活。
皮夾克、黑西褲、休閑鞋,眼前的楊順德已沒有了漁民模樣。
提起曾經的漁民生活,他感嘆:“太辛苦了!”
“我家祖祖輩輩都是漁民,從小在船上長大,12歲跟著父親在長江打魚,成家后也以捕魚為生。”多年來,楊順德和妻子鄒祖梅,日曬雨淋,穿行風浪之間。
不過,辛苦換來豐厚回報。上世紀80年代,漁民迎來“黃金十年”。楊順德回憶,當時長江水清魚肥,一網拉上來,整張網上都掛滿白花花的魚。
“魚好打,也好賣。旺季時,一個月能賺四五千元,運氣好時,一個月甚至能掙上萬元。”楊順德說。
然而,“黃金歲月”并不長久。2000年后,楊順德發現,長江水質越來越差,魚也越來越少。
為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和水域生態修復,2003年,國家開始在長江流域實施禁漁期制度,每年從4月1日到6月30日,為期3個月。
長江禁漁期,楊順德開始為今后生活發愁。“畢竟捕魚是家中主要收入來源,禁漁的3個月恰恰是捕撈旺季。政策對生態保護是好事,但對漁民來說,水中討生活越來越難。”
于是,在禁漁期的3個月里,楊順德找了一份新差事——為一家研究長江生態的科研機構開船。隨著與科研人員的接觸,他也意識到,漁民遲早要退漁上岸。
“是時候找新路了。”楊順德考慮轉型,高壩洲鎮是宜都有名的柑橘小鎮,2004年9月下旬,他學著收購柑橘,一季掙了3萬多元。
嘗到甜頭的楊順德,每年9月收一季柑橘,禁漁期開船,其他時間依然在長江里捕魚,但不斷枯竭的漁業資源讓他收入銳減。
2016年,國家將禁捕時長從3個月延長為4個月。楊順德也漸漸將主業轉移到收購柑橘上。
隨著長江大保護力度不斷加大,長江宜昌段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全長約60公里,從2018年1月1日起在湖北率先實行常年禁捕。
楊順德捕魚的江段,正好屬于中華鱘自然保護區。2018年,當了40多年漁民的楊順德完全上岸,盡管有不舍,但他深知:“再捕下去,子孫后代將無魚可捕。”
如今,楊順德是村里的柑橘營銷大戶,收購的柑橘銷往全國各地,2019年僅銷售柑橘收入超5萬元。
同時,他還享受到漁民退捕補償政策。兒子操持著一個農村紅白喜事廚師班,生意越來越紅火。
轉產上岸后的楊順德,經常會到他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江邊走走,時常感慨日漸漂亮的長江岸線。
站在長江邊,談起2020年的新夢想,楊順德笑著說:“希望我的柑橘生意越來越旺,希望家鄉的這片水變得更好。”
代表委員點評
禁捕是踐行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具體舉措,也是有效緩解長江生物資源衰退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的關鍵之舉。今年1月1日開始,長江將實施長達10年的禁漁計劃,政府也積極制定具體退捕政策。隨著長江全面禁漁、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等長江大保護舉措協同發力,長江生態環境將越來越好。
——省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葛繼穩
保護長江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福祉當代,惠及子孫。長江大保護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努力,更離不開全社會的參與、支持。
——省人大代表、宜昌市環保監測站站長徐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