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見習記者曾雅青通訊員陳鈺
“農村缺乏人才,村企業缺乏管理人才,農業專業技術人員也不夠……”2019年12月24日,夜已深,省人大代表、蘄春縣九棵松村黨委書記董振興還在燈下奮筆疾書,準備在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提出建議。
2007年,董振興大學畢業一年后回到家鄉九棵松村,在村辦汽配廠工作,3年后被調任為后備干部。2018年,他當選省人大代表,并擔任村黨委書記。
蘄春是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故鄉,盛產艾草,具有多種醫學療效。
“按理說,艾草應成為蘄春的重點產業,但事實上,當地種艾草的人并不多。”兩年前,董振興調研蘄春艾草產業時發現這一現象。他接連走訪多家農戶,拉家常、問原因。
農戶們的回答很一致:在蘄春,種植艾草補貼低,大家積極性不高,艾草產量提不上去。董振興又調研走訪不少外地的艾草種植大戶進行佐證。
當年,他在蘄春縣人民代表大會上建議,縣財政要加大對艾草種植戶的補貼力度,打造蘄春的艾草品牌。
董振興的議案得到較好辦理,縣里將種艾補貼提升至每畝300元,種植的農戶多了起來。2018年,蘄春涉艾市場主體達到1850家,產值達36億元,全產業鏈就業10萬余人,“蘄艾”品牌逐漸叫響。
作為省、縣兩級人大代表,董振興認為,他不能只做民意的“傳聲筒”,還要努力為老百姓多辦實事。
九棵松村是湖北有名的工業新村,村內集體和非公企業眾多,有石英石、汽配和森工三大產業集群,年人均純收入4萬元。
董振興并不滿足于此。他說,農村有農村的特點,要保證農業高質量發展。
2018年1月24日,在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聽取《政府工作報告》時,一段關于鄉村振興的內容,讓董振興腦海中“靈光一閃”。
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推進農業精品名牌培育和整合,支持襄陽建設中國有機谷,支持咸寧建設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支持“潛江龍蝦”等打造區域公用品牌。
蘄春縣水資源充足,物產資源也豐富,能否發展自己的特色農產品?
說干就干,董振興在橫車鎮潘畈村流轉2600畝田地,建立標準化“雙水雙綠”項目示范基地,實施蝦稻共作經營模式。
在他的帶領下,該基地在全省首次推廣大面積生物浮床技術,無土栽培蔬菜,以此改善水質、優化小龍蝦的生長環境,還總結出一套小龍蝦軟殼硬化的技術方案,解決軟殼蝦高死亡、銷售難的問題,如今已成為黃岡首家省級良種場。
“這次省兩會,我準備提出的建議是,從輿論引導、制度創新、待遇保障、空間提升、情感關心各方面,鼓勵更多有志青年投入到鄉村振興的大潮中。”2019年12月25日,站在蝦稻共作合作社門口的董振興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道。
他的身后,正是一塊“人大代表聚力脫貧攻堅、發展產業帶動精準脫貧”的公益宣傳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