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記者劉利鵬 陳倩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劉中燦
昨日上午,湖北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會議表決通過了《湖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2020年5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從法規制度層面搭建了鄉村振興的“四梁八柱”,成為全國首部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地方性法規,在省級層面率先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制度樣本。
“這部《條例》我們參與調研起草了1年多的時間,光修改就有30多稿,多項惠農條文是在全國率先提出的。”昨日,《條例》起草專家組成員、湖北省社科院農經所所長鄒進泰,及參與起草的該所副研究員肖艷麗、王薇薇、謝瓊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解讀了《條例》內容的創新和亮點。
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湖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
省人大代表們表決通過
會議閉幕,代表們興高采烈地走出洪山禮堂
統籌規劃村莊布局制定清單保護鄉村環境
【條文】村莊布局規劃和村莊規劃的編制,應當體現地方特色,符合鄉村振興規劃要求,統籌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空間、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人居環境整治、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防災減災措施。
【解讀】從我省的實際情況來說,村莊布局和村莊規劃目前還存在體系不順的問題。隨著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一些自然村灣隨著人口的遷出在逐步消亡,將來我省村莊規劃的趨勢,是對村莊實行分類,引導居民集中居住,打造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更有針對性的“中心村”,資金、配套設施也會向這些集中居住村莊傾斜。
【條文】省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制定禁用限用農業投入品目錄,適時調整,并及時向社會公布。
【解讀】以前我省是遵照國家相關目錄實行,這也是首次將我省制定相關目錄的要求寫進條文。作為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為保證綠色農產品的品質,對農業投入品必須作出一定的使用規范。在此之前,我省已有部分地市出臺了區域性的禁用限用農業投入品名單,制定省一級的禁用限用農業投入品目錄,標志著農業綠色發展邁出了一大步。
保護農業基因庫安全率先提出保障小農戶利益
【條文】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支持種業科技創新,加快發展現代種業。
【解讀】種業安全也是農業安全的基石。我省有著豐富的種質資源,保護這個巨大的農業“基因庫”的安全,就是保障現代農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條文】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完善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保障小農戶共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建立績效評價機制,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數量和成效作為政府項目扶持、資金支持的重要依據。
【解讀】從以往的實踐來看,小農戶雖然能從土地流轉中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收入,但由此產生的產業增值中的收益,他們往往無法享受到。從中央到地方,近年來多項政策都在強調小農戶的重要性。在全國率先將保障小農戶利益進行地方立法,有鮮明的引領意義。
在全國首次提出宅基地可轉集體經營建設用地入市
【條文】省人民政府應當設立鄉村振興專項資金或者發展基金……建立鄉村振興資金統籌機制,支持縣(市、區)人民政府整合相關項目和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解讀】這是首次明確規定省一級政府應當設立鄉村振興發展基金,相信能夠撬動更多社會和金融資本進入該領域,促進戰略實施。
目前各種項目和資金,一直是歸口各個主管部門管理,如農村廁所革命項目,就有旅游、城建、農口等多部門分別制定規劃和下撥資金。為了讓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能夠統籌、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因此提出支持縣(市、區)人民政府整合相關項目和資金,讓各地能更有效促進戰略更好更快推進。
【條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民自愿前提下,可以依法將有償收回的閑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解讀】這一條文含金量非常高,也是這一措施首次寫入地方性法規中。目前由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較為緊張,部分希望進入農村發展事業的企業單位,受制于用地問題未能快速、放心發展相關事業。這項規定,將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更多的入市土地資源,引進更多符合法律政策規定的企業單位,釋放巨大紅利。
農民干出名堂來也可以評職稱了
【條文】支持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和專業職稱評定。
推進農業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農村實用人才評價認定體系。
【解讀】農業要發展,鄉村要振興,離不開鄉村人才的可持續供給,離不開心系鄉土的帶頭人、領路人。為了讓在外創業能人、大學畢業生扎根家鄉、安心創業,支持農村人才在本業上做出成績,建立健全農村實用人才評價認定體系很有必要。
鄉村振興干得好不好成干部任用重要依據
【條文】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責任制,制定考核辦法,建立完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對所屬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落實鄉村振興政策、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有關領導干部綜合考核、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解讀】這是我省首次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作為有關領導干部綜合考核依據寫進地方性法規。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有一個考核評價體制。通過考核,調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強的組織保障。
閱讀延伸
以人民為中心 有機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楚天都市報記者 周萍英
《湖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如何誕生的?內容設置有何講究?楚天都市報記者采訪了省人大相關負責人。
前后歷時一年八個月 將推動農業全面發展
2018年4月,習總書記視察湖北,對湖北提出了“四個切實”的殷殷囑托,明確要求湖北切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中央2018年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也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了全面部署和安排,明確要求強化鄉村振興法治保障。
省人大常委會經濟法規處副處長陳超介紹,我省是農業大省,《條例》的制定順應時代發展和湖北實際情況。相關立法工作從2018年6月開始啟動。2019年9月,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對草案進行一審,廣泛征求了各方意見。2020年1月初,省人大將該草案提請省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整個過程歷時一年零八個月。
據了解,《條例》是我國第一部省級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綜合性地方性法規,未來將引領、推動、規范和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在全省貫徹實施,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修改涉及59條204處 始終以人民為中心
“《條例》共11章77條,代表大會期間代表提出意見建議共計1206條,對其中59個條款204處進行了修改。”省人大常委會法規工作室經濟法規處處長孫愛萍介紹。
11個章節77條是如何劃分的?孫愛萍解釋,《條例》按照黨中央關于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設置條例章節,將“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作為具體實施路徑融入其中,形成了《條例》的現有框架。
記者從省人大相關人士處看到一份修改過程稿,顯示第一章第六條增加了“尊重鄉村居民意愿”內容。“雖然只有8個字,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并貫穿始終。”孫愛萍說。
她拿起《條例》向記者介紹,第3條明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民主體地位”,第11條提出鄉村振興規劃的編制和修改,應征求鄉村居民意見;第25條提出,保障小農戶共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第32條也提出,建立以鄉村居民為主體、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鄉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管護長效機制……
為何在2020年初這個時間節點制定《條例》?省人大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能更好地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及早謀劃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的工作思路,最終實現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鄉村居民福祉的目標。
代表聲音
打通農產品銷售渠道 盤活鄉村經濟
省人大代表、建始縣景陽鎮五花寨村支書陳立:《條例》提出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點對推進鄉村振興非常重要。以景陽鎮五花寨村為例,這些年,村里發展核桃、柚子、雪梨等特色產業,農民也都愿意跟著干。但問題是,當核桃、柚子成熟后,怎么把這些產品銷出去?每次豐收時節,大家一筐一筐把果子往家里搬,但到過年這些東西都還沒賣出去,產品壞了、變質了,農戶還要一筐筐往外扔,不僅浪費資源,還嚴重打消農戶積極性。
相較于大型農業企業,普通農民本缺少銷售渠道,也缺乏人脈資源,鄉村振興促進三產業融合,以二三產業力量幫助農戶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是大好事。目前,不少農村地區已經配置了電商點,幫助農產品線上銷售,對農民幫助很大。下一步希望能充分發揮電商平臺作用,廣泛吸納電商人才、營銷機構進入農村,壯大鄉村的電子商務市場,打通農戶與市場的阻隔,盤活農產品,激活農戶,帶活農村。
盼出臺意見 培育農業人才
省人大代表、來鳳縣農園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向輝:鄉村振興,人才是基礎,農民是主體。農村人才是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戰略的牛鼻子。農業是個技術活,農村需要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專業人才。但現在一些農村地區還是傳統的生產方式,農民缺少優質專業的培訓教育資源,農業創業者缺少創業的資質,這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不相適應。
促進人才振興,需要完善規劃指導,研究出臺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意見,引導社會團體、專業合作社、企業機構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加大對農民培訓,提升農民創業干事本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農村發展,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楚天都市報見習記者樊碧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