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不僅要有促進的政策、促進的法律、促進的制度,同時也要有相應的約束。
《湖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寄托了全省鄉村居民美好生活夢想,讓統籌謀劃和科學推進鄉村振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生活富裕是根本。條例有哪些亮點,如何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了部分省人大代表,進行深入解讀。
生態宜居
美麗鄉村入畫來
條例摘要
●開展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
●鼓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加強鄉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行垃圾源頭減量、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推進村莊綠化,提升村容村貌。
代表觀點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工作上升到制度層面,使地方政府導向更明,思路更清晰,分工更明確。”省人大代表、宜都市市長譚建國說。
宜都市以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為抓手,加強河湖、濕地、岸線、礦山、天然林等領域保護修復。譚建國介紹,該市在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方面,試點項目7個,總投資14.3億元。目前完成長江生態岸線修復4000米,濕地生態治理8.5萬平方米,長江干線及其主要支流綠化5.7萬平方米。
同時,推廣生態循環新模式,加強果蔬廢棄物、畜禽糞污、秸稈綜合利用。“通過試點示范,破解了種養結合難、養殖污染治理難等問題,實現經濟生態雙贏。”譚建國說。
該市五眼泉鎮成立專業化畜禽糞污異地收集處理中心,引進專業化組織進行第三方收集利用,市鎮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支持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分片建設儲糞池1600立方米,鋪設田間管網1萬米。據統計,該試點治污費用節省約30%,化肥使用量降低60%,種植物品質得到明顯提升。
在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探索“修一條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的“四好農村路”建設模式,路網密度、通達深度位居全省前列。
“鄉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幸福感逐年提升。”譚建國介紹,宜都自2014年就啟動城鄉生活垃圾處理一體化工作,5年來,市里累計投入城鄉生活垃圾治理資金近5000萬元,形成“戶集、村收、鎮中轉、市處理”模式,實現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全覆蓋。
西部山區的潘家灣土家族鄉,按照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投放、專班收運和分類處理”目標,建立“一個喇叭、一支隊伍、一把掃帚、兩只編織袋”日常管理方式。2019年集中整治100余次,發動群眾4000余人次,清運存量垃圾840余噸。
譚建國建議,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支出的保障力度,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產業發展
融合共進興產業
條例摘要
●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的現代鄉村商品流通和服務網絡,實現城鄉生產與消費多層次對接。
●豐富鄉村旅游產品,提高服務管理水平,提升鄉村旅游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
●完善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代表觀點
“堅定了信心,找到了抓手,明確了責任。”省人大代表、老河口市市長張學林很興奮,“條例對重點發展哪些產業、如何打造品牌、如何配套政策等方面都提出了具體意見,為我們下一步落實工作指明了方向。”
地方產業發展,需要利用電商平臺走出去。張學林介紹,該市引進阿里巴巴農村淘寶、中國供銷·鄂北農特產品電商物流商貿城和頤高電商產業園,掛牌“老河口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建成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網點115個。2019年,全市農產品網銷額4億元左右。
該市大力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發展,促進小農戶與大市場聯結,提高小農戶發展能力和組織化程度。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826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2家,省級示范社6家。
“龍頭企業可以有市場話語權,進一步引領地方經濟的產業生態。”張學林說,老河口因地制宜,走特色產業發展之路,以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科爾沁牛業南陽有限公司為引領,力爭通過3年時間,推動肉牛出欄量突破10萬頭、生豬出欄量突破100萬頭。品牌產業方面,“漢水砂梨”“春雨黃桃”等有機水果名聲在外,“丹水湖”蝦蟹獲得國家有機產品認證。
張學林介紹,老河口市大力發展高效產業,推進以農墾聯豐優質小麥良種繁育為代表的優質糧食工程和現代種業發展,繁育的鄂麥596品種是全省主推小麥品種,繁育基地1萬余畝;引進的廣袤金土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張集鎮種植小麥、高粱,輻射面積2萬余畝,全部通過有機認證,專供茅臺、瀘州老窖等大型知名釀酒企業。
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三鄉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基層人才壓力,但是在高科技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缺口。張學林建議,在省級層面建立支持縣級鄉村產業發展“智庫”,定期選派有關專家到縣市區調研指導,提高鄉村產業發展整體水平。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引導高學歷、高科技人才加強基層實踐鍛煉。
民生保障
資源下沉解民憂
條例摘要
●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建立完善省級統籌的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補充機制和教師待遇保障機制。
●省人民政府應當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制度。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城鄉一體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
代表觀點
“條例為鄉村振興戰略在我省落地落實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群眾在教育、醫療、就業、社保等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將得到較好解決。”省人大代表、沙洋縣委書記劉克雄說。
近年來,沙洋縣不斷加強教育經費、辦學條件、教師待遇“三大保障”,對全縣58所農村中小學基礎設施、教育裝備提檔升級,夯實農村教育基礎。
“為不讓每一個困難學生掉隊,沙洋縣全面落實各項精準資助政策。”劉克雄介紹,2019年,全縣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學生8875人次,資助金額619.237萬元。目前,小學階段已實現無輟學,初中階段輟學率降低到0.03%,低于國家規定1.8%的標準。
“我們積極構建城鄉緊密型醫療共同體,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在全省率先實現‘省級衛生鄉鎮’全覆蓋。”劉克雄介紹,該縣著力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城鄉低保應保盡保。目前,全縣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5%,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43.5萬余人,發放率為100%。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貧困人口在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實行“一站式、一單制”結算,門診慢性病、大病報銷比例超80%,住院報銷比例超90%,極大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在促就業方面,我們變被動為主動,創新就業信息推送方式;變輸血為造血,完善就業創業培訓渠道;變事后為事前,完善就業援助工作機制。”劉克雄表示,沙洋縣通過鎮、村保潔等就業扶貧專崗,有123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就近就業。
劉克雄建議,優先發展教育,筑牢振興之基。政策要進一步向農村傾斜,著力解決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這個突出問題。要統籌推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不斷優化教育布局,抓好鄉村教師隊伍建設。
鄉風文明
精神富足才真“富”
條例摘要
●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支持鄉村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代表觀點
為什么總有人說,農村缺乏發展的內生動力?鄉風文明,對于鄉村振興有怎樣的意義?
在省人大代表、咸豐縣縣長楊晧看來,只有抓好“鄉風文明”建設,提振好農村群眾的“精氣神”,打造出充滿正能量的“軟環境”,才能聚得來人才,攢得出后勁,廣袤的鄉村才能一天更比一天好。“條例的出臺,對于鄉村未來的發展影響深遠,管根本,更管長遠。”
好鄉風,源自于好民風、好家風。楊晧說,在咸豐,一本從當地“嚴氏祠堂”里找到的家訓,經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洗練和升華后,在當地263個村推廣開來,已成為村民們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
“這本嚴氏家訓中,有很多值得發揚的閃光點,包括為人處世要正直、待人接物要友善、鄰里之間要和諧、買賣交易要誠信、撫幼養老要盡心盡力等,是值得傳承的優良文化傳統。”楊晧說,特別是對于鄉村中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情形,這本家訓里也是堅決反對的。
“我們2017年底將嚴氏家訓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挑選出來,發到各村,再由村里結合各自民情實際,村民集體討論,增加或修改條目,取得一致認同后公布,村民們自覺遵守,共同培養良家風、好民風。”楊晧說,這個辦法實施1年多來,當地鄉風民風明顯改善,農村“八亂”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不少累積多年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以大操大辦的陋習為例,以往盛行的“搬家酒”“金榜題名酒”幾乎絕跡,“不該整的酒不能整”成為村民們的共識。
“鄉村要振興,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健康的生活方式、誠信的營商氛圍、鮮明的文化特色。”楊晧認為。
據介紹,每年8月底,咸豐縣都會開展“最美村莊”“最美家庭”“最美咸豐人”評比。
“整個評比過程會不間斷推進4個月,更像是一場傳播正能量的主題教育活動,不斷感染廣大群眾,激勵大家積極向上。”楊晧在調研中發現,有越來越多的農村群眾認識到,只有精神富足了,才能真正“致富”。
鄉村治理
田間地頭化糾紛
條例摘要
●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創新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評的多層次基層議事協商形式。
●支持從本村(社區)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能人、回鄉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等人員中培養、選任村(社區)干部。
代表觀點
鄉村里,為何會出現一些“政府管不好、干部管不了、社會無人管”的糾紛?村民有期盼,各方有支持,部分薄弱村集體經濟為何始終推不動?
省人大代表、大冶市委書記王剛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時說,表面上看,這是“干部能力不足、村民人心不齊、管理手段缺乏”造成的,實際上暴露出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黨員干部培養源頭不暢、鄉村基層治理虛化、群眾參與程度不高等“根上的問題”。
“對于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必須動手術,除病根,下大力氣整頓。”王剛說,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該市全面排查322個村、57個社區中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的具體問題,列出清單大力整頓。去年底,全市28個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完成整頓,全部“摘帽”。
“條例在鄉村治理層面,創新集納了一系列在基層黨組織選人、用人、選拔干部和提高待遇的好辦法。”王剛說,可以預見,以后基層黨組織在選人用人上,將更加靈活有效,優秀人才下基層、能人返鄉帶頭促發展,也將有更高的積極性。
對于條例中涉及的多層次基層議事協商形式,王剛認為,這提升了村民理事會、村民議事會、村民監事會等基層自治組織法定內涵,為引導村民有序參與村務管理和鄉村建設,提供了制度支撐。
據王剛介紹,村民理事會發揮的作用正越來越大,一些土地糾紛、鄰里糾紛,很快化解在基層。
以茗山鄉華若村鐘家莊灣為例,早年間,該村唯一的門口塘,被兩個積怨近20年的房頭一分為二成為“半月塘”,群眾洗衣取水極不方便。該灣理事會成立后,化解雙方多年隔閡,“半月塘”變成“同心塘”。
王剛認為,條例提出,提高鄉村治理智能化、便民化水平,這是抓好鄉村治理工作的一大落腳點。
據他介紹,從2011年開始,大冶就開始全面實施鎮便民服務中心和村級黨群服務中心規范提升工程。目前,全市322個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全部實行一窗式服務,為村民群眾免費提供代辦服務。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