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博物館編鐘樂舞演出現場。 (受訪方供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羅樂
湖北是長江文明重要發源地、楚文化發祥地、革命文化富集地,荊楚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推進荊楚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精神力量。——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摘要
金聲玉振,八音和鳴,8月13日,隨著《楚調》《羽韻》《帳夜》《梁祝》《友誼地久天長》等精心打造的樂舞上演,湖北省博物館新編鐘演奏廳內掌聲雷動。暑期以來,為滿足廣大游客需求,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舞演出,由之前的每天兩三場,調整為四至五場,演出時長由25分鐘延長至30分鐘。
44年前,沉睡2400余年的曾侯乙編鐘在今湖北隨州出土,以其恢弘氣勢、寬廣音域、精湛制作舉世震驚。在幾代考古、音樂人接續努力下,曾侯乙編鐘及其復制件不僅在新中國成立35周年、1997年香港回歸、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重大場合奏響盛世華章,還成為對外交流金色名片,出訪40多個國家和地區,讓全球超過6億人領略了華夏正音的獨特魅力和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
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負責人介紹,為大力弘揚荊楚文化和中華文明,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常年在該館駐點演出,近年來,更是不斷在作品內容、節目形式、硬件技術上進行創新,積極嘗試跨界融合,讓編鐘樂舞歷久彌新。
在作品內容上,創作者們一方面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極具代表的元素,創作改編一些反映中華禮樂文明和荊楚文化的作品;另一方面,致力于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創作一些反映時代特點和現代風格的作品。2018年11月,由湖北省博物館攜手騰訊互娛全新打造的NDF游戲經典音樂《風一樣的勇士》編鐘國樂版全網上線,一經推出,就受到眾多年輕人的關注與追捧。
在作品形式上,編鐘樂團不斷嘗試跨界融合,除展現歌、樂、舞為一體的傳統編鐘樂舞外,還與鋼琴、古琴、薩克斯等不同樂器進行創新融合,并以獨奏、合奏、重奏、琴瑟吟唱等形式呈現給觀眾。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浴火重生·弘揚偉大抗疫精神”音樂會、“荊風楚韻”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編鐘音樂會上,編鐘樂團用古老的排簫與西方薩克斯二重奏形式演繹的作品,贏得觀眾熱烈掌聲與廣泛好評。今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鐘·琴”音樂會上,編鐘樂團與西方樂器之王鋼琴同臺演奏,以室內樂形式進行融合,給觀眾呈現了一臺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視聽盛宴。其中,編鐘、鋼琴合奏曲目《我的祖國》,更是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在硬件技術上,編鐘樂團于今年5月1日正式搬入新編鐘演奏廳,音響、燈光、樂器設備均有所提升,同時配備了升降舞臺、LED彩色背景屏及舞臺橫向文字屏,推出了線上演出售票系統,力求為觀眾提供更好的優質文化產品及觀感體驗。尤其是LED背景屏的投入使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觀眾的視覺呈現,也為觀眾理解音樂作品內涵提供了畫面輔助。
“編鐘樂舞增加場次、延長時間的背后,是我省文博事業的發展和進步。文物不僅陳列在博物館里,還活化在當下,引導公眾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脈。”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王先福稱,30多年來,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接待觀眾逾千萬人次,讓先秦“孔子時代”廟堂重器奏出的黃鐘大呂,擁抱當今時代,走向尋常百姓。
專家點評
創新讓文化瑰寶越來越靚
荊楚文化是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荊楚文化博大精深,主要有:包括鄖縣人在內的遠古文化,包括炎帝神農文化在內的新石器文化,包括曾隨文化在內的楚文化,以及三國文化、名山古寺名樓文化、江河湖文化、近代工業文化、首義文化、紅色文化等。
曾侯乙編鐘及其編鐘樂舞,是荊楚文化最具特色的一張金色名片。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通過多種形式的創新、多個渠道的跨界融合,將這張名片擦得越來越靚麗。
為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瑰寶的創造性轉化及創新性發展,建議利用新技術、新媒體,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文藝精品,同時,促進文旅融合,打造荊楚優質旅游產品,研發更多受游客青睞的荊楚特色文創產品,發揮綜合效益,講好荊楚故事、中國故事,激發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精神力量。
(楚文化研究專家、湖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館長萬全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