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張世鑫)近日,2024年湖北省網絡文明建設創新實踐案例宣傳展示活動調研采風團走進十堰市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前往校內“啟為創新”工作室以及與工作室合作的汽車工程學院進行參觀,與相關人員進行面對面座談,全面深入了解十堰市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如何給非遺文化插上“數字翅膀”。
“非遺+實踐”——八年堅守護航非遺傳承發展
“數字時代拓展了非遺的宣傳渠道,卻加大了非遺傳承發展的難度”。“啟為創新”工作室指導胡霄寒對八年以來的工作室發展歷史發出了這般感慨。調研當日,采風團一行人首先參觀了“啟為創新”工作室,工作室指導胡霄寒與主理人鄭宇軒詳細地介紹了項目的發展脈絡,并展示了工作室的相關成就。
“啟為創新”工作室聚焦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保護、傳承與發展,7年來走訪全國30余個省市區,對295項非遺展開詳盡調研,創建傳承人數據庫。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榮獲國家級、省級獎項50余項,有著良好的社會影響力。
“這些來自四海的物件,每一件都是一個故事,也是一位傳承人的心血”。鄭宇軒向采風團一行展示了工作室于每一處調研地收集到的非遺珍藏。大到書卷畫作,小到核雕紙箋,每一件非遺都鬼斧神工,浸滿傳承人的熱情。“這是對我們非遺保護工作最直接的認可,每次接過這些贈禮都深感榮耀”。鄭宇軒表示,每次外出實踐,都能最直觀的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震撼與傳承人的情感抱負,我們工作室的使命就是將他們所代表的中華文化帶入更多人的視野,雙向助力非遺“活態”發展。
“非遺+融媒”——多維并舉打破非遺信息繭房
“啟為創新”工作室立足實踐,深入分析非遺發展的難題,深刻認識到非遺保護所面臨的四大困境:發展受限、宣傳不力、變通不足和傳承斷代。隨著新技術新手段的璀璨崛起,數字化充分賦能,國家政策與媒體力量的護航。“啟為創新”工作室依托數字化傳播手段,通過鏈接多個網絡平臺、創作多個系列視頻、共建多個文化基地、聯合多個文創企業、成立多個調研小隊,來構建非遺保護傳承的多維知識體系,多維并舉,全力打破“信息繭房”的桎梏。
圖1:啟為創新工作室調研團隊合影
目前,團隊在人民網、新華網、中國青年網等主流媒體發表新聞稿件8000余篇,拍攝了近30期《非遺在路上》、《拾遺·重燃》系列紀錄片,被人民網全期收錄并在首頁推送播放,在嗶哩嗶哩、抖音、微博等熱門平臺上點擊量累計達到100萬以上,共建非遺基地8個,在數字化傳播的渠道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成果。團隊與武當文創,合肥市紙箋加工廠、黃山市竹雕博物館等文創企業合力打造多個文創品牌,助力非遺文旅事業再上層樓。
“非遺+創新”——瑰意琦行助力非遺走入日常
在非遺文化的推廣道路上,工作室認為,應當運用數字化手段,打造藝術文化與廣大群眾之間的橋梁。讓非遺與新時代流行文化、紅色文化、鄉村故事等相互融合、兼容并蓄,以全新的面貌走進大眾視野。
2023年以來,實踐團聯合文創企業,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模擬和重現非遺項目的場景,創新非遺的表現形式。初步實現了對部分非遺項目的VR技術展示,讓大眾可以近距離觀察并參與到虛擬制作過程中,增強對不同非遺文化的沉浸式體驗。
同時,團隊還打造了實踐育人工作室,與傳承人合作,開設非遺在線教育專欄,推出了剪紙、泥塑、陶瓷制作等多個直播課。并將調研實踐工作以直播形式對外展示,以科普宣講為主題,吸引了更多青年了解并投身非遺保護事業。
圖2: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馬尾斗笠制作技藝傳承人吳遠忠
被問到什么是“你心中的非遺”,鄭宇軒回答道,對中華文化而言,非遺是蒙塵明珠,滄海遺淚,是需要我們傾力守護的中華優秀傳統,而對傳承人而言,非遺是他們的熱愛,是夢想,是執著。非遺不是曲高和寡的藝術,而是帶著中華文化烙印的符號。工作室將進一步助力非遺走進大眾的視野,成為口口相傳的故事與文化信標。
“網聚荊楚正能量 奮進湖北新實踐”2024年湖北省網絡文明建設創新實踐案例宣傳展示活動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指導,省委網信辦、省教育廳、省文旅廳、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共同主辦,省互聯網業聯合會、荊楚網(湖北日報網)承辦。該活動目前已進入調研階段,調研時間截至9月30日,調研活動將選取報名參評2024年湖北省網絡文明建設創新實踐案例宣傳展示活動中的優秀案例,由采風團分批前往項目實地參觀交流、采訪調研。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