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易榮波、 查逢志、李怡、祁玉勇)截至12月11日,大悟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田野調查完成率100%。通過實地調查與數據整理,“四普”工作取得新的突破與進展,通過全面掌握全縣文物資源情況,全縣文物資源的現狀得到了全面評估,文物保護的基礎得到了加強,守護著文化遺產的記憶,保護和傳承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大悟縣內“紅色、綠色、古色”資源豐富。此次普查不僅是對大悟縣文物資源的一次全面摸底,更是推動文物保護、文化自信建設的重要舉措。普查工作涉及多個方面,包括田野文物調查、專家評估、新發現文物調查以及普查數據的采集與整理等。
今年6月開始,在湖北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武漢理工大學建筑學研究生的積極參與下,大悟縣成立普查隊10余支,普查隊員30余人,培訓技術人員40余人,開展了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
大悟縣文物普查隊員們不畏艱難險阻、精益求精,翻山越嶺,穿越茂密的叢林、跨越湍急的河流,先后在新華社、光明日報等中省級主流媒體宣傳“四普”新聞44篇,積極向社會各界展示“四普”的進展與成果,廣泛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面向公眾征集轄區內不可移動文物線索信息,提升“四普”工作的社會認知度,確保普查工作按照標準和規范進行,強化普查的時效性與覆蓋面。
普查中,根據自然地理、鄉鎮分布和交通狀況等特點,結合當地的文化歷史背景,制定普查方案,確定普查計劃,確保了普查工作的全面覆蓋。本次普查工作應用了先進的技術手段,融合了現代科技手段、科學的管理方法,在村民們的幫助下,普查隊員與村民們緊密合作,許多難以接近的文物點得以順利定位。通過使用高精度RTK技術進行多點測量和精確定位,采用RTK設備10余臺,有效提高了文物點定位的準確性,為每一處不可移動文物進行精準定位、詳細記錄。
同時,普查隊員還使用無人機進行大范圍的空中拍攝,全面記錄文物點及周圍環境,確保了數據采集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為文物的精準記錄與保護提供了堅實基礎。通過地理信息軟件,將各個需要復查的地上文物普查點經緯度信息繪制于所屬鄉鎮地圖上,精心設計普查路線,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
“這些陶片雖小,但它們承載的歷史信息卻是寶貴的,透過這些遺物,我們可以窺見兩三千年前先民的日常生活,窺見他們的炊事器物與生產工具。”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王先福指出,此次普查在大悟縣城關鎮長征路社區的太公潭遺址發現了大量西周時期的陶片。專家組初步鑒定,確認其為西周陶器,且從遺址的整體情況來看,太公潭遺址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這一發現不僅證明了大悟縣歷史悠久,為研究大悟縣早期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也為大悟縣的文物保護和旅游發展提供了新契機。
截至12月1日,大悟全縣文物系統共復查17個鄉鎮不可移動文物點“三普”不可移動文物839處,調查新發現文物42處。通過此次文物普查,全社會對文物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不僅全面掌握了大悟文物資源狀況,還發揮了大悟縣文物資源的獨特優勢,文化自信得到了進一步增強,也為文物的科學保護和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礎。通過持續推進文物保護與利用,為大悟文化創新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