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合肥2月25日電(記者 趙強)初春時節,安徽省合肥市三河古鎮的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織。一座由清末徽派建筑改造而成的民俗博物館內,“80后”館長婁鳳正忙著策劃一場傳統服飾走秀活動。展柜旁,幾名身著漢服的年輕人舉著手機拍照打卡。
2012年,在新加坡留學和工作十年后,從事多年進出口貿易事業的婁鳳選擇回到家鄉安徽,接手父親經營了40多年的三河民俗博物館。這位女海歸憑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創新思維,成功將該館變為年輕人爭相打卡的文化地標。
“如今館內游客中‘90后’‘00后’占比超80%。”婁鳳告訴記者,目前該館收藏了近萬件民俗文物。
“剛回國時,我聽到年輕人最多的評價是‘看不懂’‘沒意思’。”婁鳳坦言,2012年接手時,她一度陷入迷茫——父親視若珍寶的明清家具以及與淮軍相關的文物,在年輕人眼中只是“蒙塵的老物件”。
為吸引年輕人走進博物館,婁鳳策劃了“博物館穿越活動”“仲夏夜游”及“在博物館里過大年”等特色活動,將民俗文化融入沉浸式體驗中。此外,她還將文物圖案與現代設計結合,推出“原物國潮”系列文創產品。
2月24日,婁鳳在三河民俗博物館向記者展示其開發的文創產品。 中新社記者 趙強 攝
跨界思維更延伸至文化IP打造。婁鳳與食品、汽車等行業合作,將博物館元素融入產品設計。“一家食品企業曾借用‘日進斗金’圖案設計包裝,跨界融合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活力。”她說。
三河民俗博物館的四個展廳各具特色:望月閣展示千件古代藝術珍品,大夫第重現明清文官私宅風貌,棲夢園聚焦古代木床文化,民俗園則陳列著與淮軍相關的文物。
在嚴格遵循文物保護原則的同時,婁鳳積極探索“傳統保護”與“現代創新”的平衡。今年適逢劉銘傳首任臺灣巡撫140周年,她策劃系列活動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希望年輕人通過活動了解歷史。”她表示。
近年來,隨著《黑神話:悟空》等游戲上線以及《哪吒之魔童鬧海》《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等電影的熱映,掀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潮。婁鳳認為,這與博物館的年輕化轉型不謀而合。“現在我更堅定——我們自己的文化才是最潮流、最時尚的。”
從“冷門老館”到“網紅地標”,三河民俗博物館的蛻變,正是文化自信在年輕群體中生根的表現。
根據中國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數據,2024年中國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量突破14億人次,創下歷史新高。其中,青年群體已成為參觀的主力軍。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例,2024年入館觀眾中35歲以下年輕人占比達到62.09%。(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