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佛山2月26日電 題:功夫之城傳詠春 一只攤手步武林
中新社記者 孫秋霞
天下功夫出少林,南派武林盛佛山。當太陽西沉,天色漸暗,忙碌完一天的佛山人不約而同涌入詠春拳館,凝神聚氣,全身力量匯于手掌,拳影交錯間,仿佛能聽見一代宗師葉問的低語。
作為聞名全國的“武術之鄉”,佛山武術文化底蘊深厚,流派紛呈。詠春拳出現于清朝中晚期,后傳入佛山,經武術家梁贊發揚光大。他在綜合南派功夫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環境、條件等進行改良。由此,詠春拳在佛山落地生根。20世紀40年代,在葉問的帶動下,詠春拳在世界各地傳播發揚。
日前,來自全球近30個國家和地區、超2600名詠春拳高手相聚佛山,在國際詠春拳大賽中切磋武藝。
1月3日,佛山詠春拳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郭偉湛在木人樁上練習詠春拳。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我父親是葉問在佛山的第一批徒弟,葉問在傳授詠春拳時整理出了心法,教學也更加規范,讓大家容易接受和學習。他的香港弟子學成后到國外教授這門武術,將詠春拳推廣到全球。”佛山詠春拳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郭偉湛近日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說。
詠春拳的特點在于貼身搏擊,其基礎拳套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手法以攤手、膀手、伏手三式為主,在技擊實戰中注重以快打慢、以柔制剛、借力打力,并將“四兩撥千斤”的杠桿原理融于連消帶打之中。江湖有言,“一只攤手,獨步武林”。
活絡全身筋骨后,郭偉湛上來就打了一套小念頭,只見他馬步扎得穩當,出拳緩慢有力,帶動臉部肌肉抖動,下半身巋然不動。拳罷,郭偉湛深吸幾口氣,解說起詠春拳的精妙。
“人家看你打小念頭這套拳,就知道你的水平在哪里。”郭偉湛介紹,詠春拳的動作沒有大開大合,打拳時不能出聲,需要將中氣送到手尖、腳尖和拳尖,“如果出聲的話,氣就沒了,打出去的拳沒有力氣”。
目前,佛山登記在冊的詠春拳館逾百家,或開于街頭,或隱于鬧市,傳習者過萬人。2021年,佛山詠春拳列入第五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嶺南武術非遺傳承翻開新的一頁。
近年來,“詠春風”吹進廣東各大校園。在佛山禪城區一所幼兒園內,晚上八點鐘后是一幅別樣景象:孩子們身穿練功服,在“90后”師父戴子龍的帶領下,反復練習小念頭的動作。
1月3日,佛山市禪城區詠春拳專委會會長戴子龍在一所幼兒園內教授孩子們學習詠春拳。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佛山的武術氛圍非常濃厚,武術已經刻入了佛山人的基因。”佛山市禪城區詠春拳專委會會長戴子龍說。
廣東省武術協會2024年初的統計數據顯示,廣東省共有587所學校推廣詠春拳,習練詠春拳的學生人數超過75萬。
在港澳地區,詠春拳的火種仍在發光發熱。在澳門林茂塘的一家詠春拳館,不時傳來叩擊木人樁的砰砰聲,一進門便看到館主李健豪正在熟練施展詠春拳的一招一式。
“我在澳門開館授徒近二十年,近年來經常帶著徒弟在澳門街頭表演詠春拳,還為澳門旅游大學、澳門青洲中學等學校的學生提供定期培訓,希望更多年輕人關注和喜歡詠春拳。”澳門五軍虎粵劇行當協會理事長李健豪說。
“跨界融合”成為近年來詠春拳文化推廣的關鍵詞。深圳原創舞劇《詠春》將詠春拳與現代藝術結合,吸引大批觀眾;佛山年輕一代拍攝短視頻和綜藝,讓詠春拳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非遺打鐵花與詠春拳碰撞出絢麗“花火”,展現中國式浪漫。
從古老的嶺南祠堂到現代的繁華都市,在一代又一代功夫人的接力傳承下,詠春拳生生不息。“對我而言,學習詠春最初是練拳腳功夫,后期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文化內涵,我希望能為詠春拳的傳播做出更多新的嘗試。”戴子龍說。(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