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杭州2月27日電 題:尋“中國鈾礦之父”之墓:西湖有幸埋忠骨
作者 鮑夢妮
站在“中國鈾礦之父”南延宗的墓前,85歲的吳永興擺上精挑細選的迎春花,幾度鞠躬后,撥通了南君亞的視頻電話,“我們找到了你父親的墓。”
近日,在浙江省地質院工作人員的陪同下,退休前曾是專業鈾礦地質工作者的吳永興、湯衛貞夫婦來到杭州西湖靈隱地區,只為圓一個心愿。
今年是中國核工業起步70周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1周年。大國成就的背后,繞不開南延宗這位地質先驅。
1943年,他在廣西富鐘縣發現鈾礦這一發展核工業、研制原子彈的必備原料。這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塊鈾礦石,南延宗因此被稱為“中國鈾礦之父”。之后幾年,他又預測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藏有鈾礦,后被各地勘探所證實,為中國的鈾礦找礦工作作出重要貢獻。
隨著核工業曾經絕密的相關內容陸續公開,將南延宗視作鈾礦地質前輩的吳永興夫婦考慮,是時候向世人講述他的故事、讓后人緬懷。
南君亞遠居貴州且年事已高,2015年他前往靈隱地區祭拜時,并未找到父親的墓,僅留有一張漫山竹林的照片。在湯衛貞看來,既然自己與老伴定居杭州,就應為緬懷先輩、給杭州增添一份名人文化底蘊做些努力,其下定決心要幫助南君亞找到墓地。
南君亞提供的兩條線索成為解“謎”關鍵,一是南延宗葬在靈隱的石人嶺山陽面,另一條則是此墓與中國地質學家葉良輔之墓為鄰。
夫婦二人先后向杭州市檔案館、杭州市城建檔案館、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等部門以及石人嶺山所在的楊家牌樓社區致電詢問,卻收獲寥寥。在無數次的詢問與查詢中,大家都說范圍太廣,如此找墓無異于大海撈針。“我們還是決定自己去實地探訪,尋找線索。”吳永興說。
去年12月2日,二人沿靈隱一路打聽。對于老人家來說,四五個小時的山路并不好走,正當其準備打道回府時,偶遇當地村民張順泉。
“我聽說是找一位為國家做出大貢獻的專家之墓,立馬答應了下來。”76歲的張順泉從小在石人嶺山附近古村長大,對山地情況了如指掌。因吳永興夫婦年事已高,張順泉決定擇日代為尋找。
先后三天,張順泉與好友終于找到了墓。他們在山上挖出一塊倒下的墓碑。由于風吹雨打,墓碑基本被土掩埋,擦拭后可見上書“浙江省地質調查所研究員先考南公懷楚之墓”。
據了解,浙江省地質調查所曾是浙江地勘系統的單位,懷楚為南延宗的字。在此信息指引下,吳永興找到浙江省地質院尋求組織幫助,期望將南延宗、葉良輔等地質先驅的事跡收錄至浙江省地質博物館和相關資料中。
浙江省地質院相關負責人認為,挖掘浙江地質文化和地質名人是浙江省地質院義不容辭的責任。得知消息后,該部門委派專人負責此事,并與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取得聯系,商量后續工作方案。
浙江是地質文化資源大省,也是地質名人大省。浙江省地質院作為挖掘和傳播地質文化的主力軍,前期已完成《中國礦產地質志·浙江卷》和《浙江省地質文化傳播》兩大項目,并梳理出包括南延宗、葉良輔在內的132位浙江地學名人名家數據庫,基本摸清了該省地質名人資源家底。其還召開“浙江地質名人”挖掘與宣傳專題部署會,并成立“浙江地質名人”工作專班。
尋墓的前一夜,杭州淅淅瀝瀝下起小雨。考慮到雨后山地濕滑,浙江省地質院的工作人員特意為老人準備了登山杖,并聯系張順泉、當地護林員一同前往。
南延宗之墓距離游步道不過十余分鐘路程,但由于地處竹林深處,周邊多倒伏的毛竹和枯樹干。一陣風吹過,簌簌聲不絕于耳。
即便前方護林員揮舞砍柴刀開路,一行人前行時仍小心翼翼。吳永興拿出手機,沿途記錄標志物,以便下次尋訪。他說,這一路得到了許多熱心人的指點和幫助,相關部門大力支持、推進了這項工作,大家都為找尋西湖名人墓貢獻力量。
“西湖有幸埋忠骨,我們和南君亞先生深表感謝。”吳永興說。
陽光下,葉良輔與南延宗墓前的迎春花微微搖曳、格外亮眼。(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