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期模式”切換為“開學模式”
你家的“小神獸”是充滿期待
還是緊張、焦慮呢?
如何助力孩子
從假期的自由輕松狀態
轉變到有規律、有秩序的校園生活?
如何幫孩子做好開學心理調適?
由湖北省文明辦、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婦聯、湖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長輔導中心聯合湖北廣播電視臺共同開展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直播活動,邀請到了三位湖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專家庫入庫專家,幫助孩子元氣滿滿進入新學期。
從“心”守護
用家庭核心力量守護孩子
主講嘉賓 :高級心理咨詢師 陳艾嘉
經歷了漫長的寒假,生活作息的調整、學習方式和人際環境的改變,常常使孩子出現生理、行為、心理等層面的不適應表現,比如失眠、情緒低落、抵觸上學,甚至出現頭疼、胃痛等,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開學綜合征”。
怎樣應對“開學綜合征”
1.用「清單法」化解不確定性
整理待辦事項,把開學要做的瑣事寫下來,如買文具、交作業、打印課表等,每完成一項就打鉤,減少大腦的混亂感。制定簡單計劃,寫下開學第一周的小目標,如“認識同桌”、“整理錯題本”,目標越具體越好,避免空泛壓力。
2.用「身體行動」緩解情緒
運動出汗,身體動起來能快速釋放焦慮激素。整理書包和書桌,通過整理物品梳理心情,增加對開學的掌控感。
3.應對社交焦慮的「破冰技巧」
準備輕松話題,提前想好和同學聊天的內容,如假期趣事、新電影/游戲,減少見面尷尬。帶小禮物分享,比如一包糖果、幾張書簽,用分享快速拉近距離。遇到小矛盾,我們可以運用心理課上學到的“非暴力溝通”,多陳述事實和感受,少做評價。
4.情緒急救包:3分鐘“478呼吸法”
深呼吸練習,用舌頭抵住上顎,吸氣4秒→屏住7秒→呼氣8秒,重復5次,快速平靜心跳。寫下擔憂并撕掉,把焦慮的事情寫在紙上,揉成團扔進垃圾桶,暗示自己“丟掉煩惱”。
快速適應新學期
三個小妙招來幫你
1.制定“開學緩沖計劃”
用“彈性規則”降低抵觸情緒,比如:逐步減少玩手機的時間。有些家長“斷崖式收心”,難免引起親子沖突。家長對孩子還應多一分寬容,少一分急躁,允許他們開學后度過一段過渡緩沖期。比如,給孩子一個星期的時間,每天少玩20分鐘。也可以通過將電子設備調成靜音、將設備放在看不見的地方等方式減少電子設備對孩子的干擾。
2.多做“共情表達”
在即將開學這幾天,家長要多和孩子進行平等溝通,洞察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疏導。錯誤示范:“有什么好怕的?其他孩子都不怕!” 正確話術:“媽媽小時候開學前也緊張,后來發現新同學都很友好呢!”
3.加強家校聯系教育
在開學前,家長們要積極配合老師做好開學準備,根據學校實際參與到學生體檢、心理調查、家長會等工作中。
【專家寄語】
“家長的理解、支持和引導是幫助孩子順利過渡到新學期生活的關鍵。通過家庭核心力量的發揮,讓孩子感受溫暖和支持,能更加自信地迎接新學期挑戰。”
從“心”調適
“黃金四問”應對開學焦慮
主講嘉賓 :麻城市人民醫院心身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 蔡孺芹
生活作息的調整、學習方式和人際環境的改變,常常使孩子出現生理、行為、心理等層面的不適應表現,比如失眠、情緒低落、抵觸上學,甚至出現頭疼、胃痛等。開學焦慮的典型表現,通過父母的引導能夠幫助孩子從容應對。但是,有些反應強度大的特殊孩子,必須通過專業醫生和心理專家的幫助才能解決。
用好“黃金四問”法則
成為會溝通的父母
比方說,當我們看到孩子有焦慮情緒,我們可以問孩子,“快要開學了,是什么事情讓你不開心呢?”如果孩子說是因為寒假作業沒有寫完,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問“寒假作業為什么沒有寫完呢?我們在寒假初期不是已經制定計劃了嗎?”等孩子說出原因,家長可以接著問“那現在你是什么感受?打算怎么辦?”,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感受、然后讓孩子自己思考解決辦法。“是什么”和“為什么”,是為了讓孩子自己意識到問題和原因;“什么感受”,問的是孩子的內心體驗;“怎么辦”,是要讓孩子自己思考解決方案。
孩子不開口怎么辦
家長應學會正確引導
1.孩子“不敢說”或“不想說”
可能他以前說“是什么”的時候,你批評了他;因為他以前說“怎么辦”的時候,你在打壓他。家長的情緒穩定,是帶孩子做好復盤的前提。不僅是復盤階段,家長的情緒穩定是要貫穿始終的。
2.孩子不知道怎么說
這個時候需要我們家長適當的引導,我們將問題具體化,比如可以問“你作業完成得怎么樣了啊?”“你最近跟你的好朋友有沒有聯系?”等等。
做對這些事
輕松應對開學焦慮
1.規律作息,調整時差
寒假期間,不少孩子作息紊亂,開學很難適應高強度的學習。調整作息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最好是開學前一周開始,每天提早10-30分鐘睡覺或起床,逐步將作息時間調整至與學校的時間相匹配。
2.吃點讓人開心的食物
飲食上盡量以三正餐為主,減少零食、夜宵等的攝入。可以吃富含鎂的食物、富含B族維生素、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等。
鎂具有放松神經的作用,有利于減輕焦慮情緒,例如菠菜、南瓜子、杏仁等。B族維生素對于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包括全麥面包、糙米、瘦肉、蛋類等,可以幫助改善大腦的神經遞質平衡,從而緩解焦慮。像三文魚、亞麻籽、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則具有抗炎和調節神經系統的作用。
【專家寄語】
“引導孩子的感性思考,調動孩子的理性思考,處理好孩子的感受,能更好地幫助孩子以積極心態迎接新學期。”
從“心”培養
心理營養打下幸福基礎
主講嘉賓 :孝感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長輔導中心副主任 劉春華
什么是心理營養
就像身體需要營養,心理也需要營養。愛的能力、與別人的鏈接、價值感、獨立自主和安全感,這五類心理營養組成了一朵“生命之花”,滋養著孩子成長。當孩子缺乏心理營養時,易出現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問題和行為過激的狀況。
父母如何給孩子補充心理營養
1.無條件地接納
孩子小的時候非常脆弱,一切都需要爸爸媽媽悉心照料,這時候的孩子最需要爸爸媽媽無條件地接納。即使父母不知道孩子未來的樣子,但依然盡你所能來愛我、滿足我,這就是孩子渴求的、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2.生命的至重
孩子還需要確定: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如果孩子在小時候,沒有找到這樣一個理想的“重要他人”,那么他的一生中都會非常渴望彌補這種“我最重要”的感覺,希望有人能把自己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3.安全感
在安全感建立這件事情上,媽媽的作用大過爸爸。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
4.肯定、贊美與認同
當孩子有了“我”這個意識的時候,他非常需要的心理營養是:肯定、贊美、認同。在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母親。父親對孩子的肯定、認同、贊美,不管是對兒子還是女兒,它的份量都特別重。
5.學習、認知、模范
在孩子未成年的時期,要有一個人能做孩子的模范,這個模范可以幫助他解決人際交往、情緒處理等等方面的問題。對于孩子來說,他的第一個模范就是母親或者父親,這也會是孩子將來走向社會后處理問題的示范和模板。
【專家寄語】
“做父母最重要的事情,是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讓孩子有生命力去自我探索,有能力追求幸福。”截至2月12日9點,直播《元氣滿滿 從“心”出發迎新程》在長江云新聞客戶端、湖北發布視頻號、文明湖北視頻號等平臺同步播出,總觀看量達183.5萬。
來源:長江云健康、湖北省文明辦、湖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長輔導中心
編輯:桂思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