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魏靄瓊 通訊員袁福國、沈君、滕藤蓓)中藥材采收后該如何加工?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長期困擾著湖北中藥產業。傳統加工方式往往導致藥材有效成分流失、切制困難,嚴重影響產品質量和產業效益。近日,隨著《恩施州中藥材產地加工(趁鮮切制)質量管理規范(試行)》正式出臺,這一難題終于迎來破解之道。
傳統加工之痛 好藥材賣不出好價錢
“恩施州雖然藥材種植面積和品種在全省名列前茅,但多以農產品銷售或出口,精深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很低。”湖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恩施分局副局長何輝道出了產業痛點。
長期以來,恩施中藥材產地加工設備簡陋,方法五花八門,導致加工質量參差不齊,不少企業苦不堪言。
“18年的那次教訓印象最深刻,向農戶收購的藥材28元一公斤,就因為粗加工的賣相不好看,30噸的藥材最終以低于市場價很多的價格賤賣掉了。”這種粗放式加工的弊端,恩施州中藥材產業協會理事長蔡純貴深有體會,以前大多都是藥農采摘回來后自行加工,藥材不經篩選,大小不一的藥材在同一溫度下烘干,烘干程度不一致,就會導致賣相不好看。
勁牌持正堂藥業恩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昌強更直言,曾經因為加工工藝不規范,優質藥材在市場上反而賣不上價。
楚信堂藥業(鶴峰)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立超也回憶道:“過去加工全靠經驗,連水分控制都是‘憑感覺’。不同客戶對水分要求可能在8%到11%之間波動,但我們無法精確掌控。”這種狀況導致好藥差藥一個價,嚴重挫傷了藥農和企業的積極性。
科技賦能 "鮮"工藝帶來質變
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困局,一直都備受湖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關注,轉機出現在2022年。湖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出臺《湖北省中藥材產地加工(趁鮮切制)指導意見》,“華中藥庫”恩施州率先響應,開展規范研制工作。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中藥材研究所副研究員郭曉亮的研究團隊對黃連、黃柏、川牛膝等藥材的趁鮮加工技術進行了系統研究。“結論都是趁鮮加工質量優于傳統方法,趁鮮加工能顯著提高藥材質量和合格率。”郭曉亮舉例說,黃連中的巴馬汀成分,趁鮮加工的含量高于藥典標準,而傳統加工方法則達不到標準。
規范制定過程中,楚信堂藥業成為首個“吃螃蟹”的企業。該公司在湖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恩施分局指導下,引進的六層動態烘干機,每層可設定不同溫度,通過標準參數精準控制水分和溫度。“這樣既降低損耗率,又保證質量,還能減少成本。”劉立超介紹,該設備單日最高可烘20噸藥材,年加工能力近萬噸,不僅提升了加工質量,也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規范落地 全產業鏈迎來升級
2025年3月正式出臺的規范,從機構與人員、加工基地選址、設施設備要求、工藝流程到質量管理等各個環節,為中藥材趁鮮加工提供了明確標準,填補了全省空白。
規范的實施效果立竿見影。胡昌強透露:"通過規范化,我們的客戶從最初的十來個增加到100多個。"蔡純貴則算起了經濟賬:"規范出臺后,藥企和加工企業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分級加工,附加值明顯提升。"
“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農戶專注種植,企業負責加工,這樣產業鏈才能健康發展。”恩施州藥辦主任張千宏表示,下一步將推進中藥材GAP基地建設,在各縣市遴選產地加工規范化示范企業,引領產業從粗加工向精細加工發展。
從“憑感覺”到“標準化”,從“賣原料”到“做精品”,湖北中藥材產業正借著趁鮮加工規范的東風,迎來高質量發展的“鮮”機。在這片素有“華中藥庫”美譽的土地上,一場傳統產業的現代化變革正在悄然發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