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滕銳)4月11日至13日,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會學術年會(2025)暨“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華中科技大學順利召開。此次會議由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會和華中科技大學主辦,華中科技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中國社會科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承辦。國家民委有關領導和中央統戰部的有關同志到會指導。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東南大學等多家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會理事單位的代表,來自全國20余家“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的專家學者代表,來自內蒙古財經大學、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滇西科技師范學院等兄弟院校的有關代表以及華中科技大學的多位師生共150余人參加會議,深入探討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與實踐的重要議題,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
會議上,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馮丹教授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離不開各界的參與合作,希望通過此次會議搭建好交流平臺,打造研究矩陣,產生更多創新成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扎實的理論支撐與路徑指引。國家民委理論研究司副司長張世保指出,要繼續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概念、基本理念、基本問題的研究,搭建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的四梁八柱,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確立航標與航道。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董文柱則表示,要堅持政治引領為根本,扛起民族理論研究的歷史責任;要堅持學術創新為驅動,構建中國特色民族理論自主知識體系;要堅持實踐導向為路徑,書寫服務國之大局的時代答卷。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延中認為,要時刻高度關注黨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方面的理論創新與實踐進程,立足中國特色,加強學術交流與對話。
本次年會設置了主旨報告和分論壇兩個環節。主旨報告環節由華中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處副處長、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杜志章主持。廣西民族大學黨委書記卞成林教授、中南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段超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院長段成榮教授、蘭州大學中國邊疆安全研究中心基地主任徐黎麗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高向東教授、中山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副主任任建敏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所所長文紅玉教授和華中科技大學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夏增民教授8位專家圍繞數字空間的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鞏固、我國各民族共同現代化研究、中國與陸地鄰國往來人員在中華文化傳播中的作用等領域發表主題報告。35位學者參與分論壇研討。
會議閉幕式由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會副會長、華中科技大學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許曉東教授主持,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延中進行了會議總結,并致閉幕詞。
本次會議得到全國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和相關高校的大力支持,會務組共計收到100余份參會回執,最終確認50位正式參會代表,會議論文集收錄39篇論文,有37位專家學者在會議中發言。與會學者表示,此次會議通過多維度研討,進一步加深了對習近平文化思想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科學內涵的理解,匯集了不同學科、領域及地區的理論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并展開深入交流,有效增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會成員的學術共同體意識。這一過程所形成的思想共識與智慧積淀,必將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的深化拓展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科學構建注入更強勁的動力,推動相關學術探索與實踐創新邁向新的高度。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