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之聲”國寶音樂會在暢音閣奏響。藝術家運用民族樂器,演繹根據故宮真實聲響創作的作品。北京日報記者 方非攝
在古戲樓里,聆聽從故宮采集的聲音,交織著民族管弦樂的優雅和清麗。昨天,中央民族樂團在故宮暢音閣上演“故宮之聲”國寶音樂會。在演員張國立的主持下,指揮家劉沙執棒中央民族樂團,演繹趙麟、譚盾等十位作曲家根據從故宮采集的自然音響創作出的十首作品,奏響聲音的歷史回響。
十首民樂新作回蕩古戲臺
古香古色的暢音閣戲臺上,張國立作為主持人出現在觀眾面前,“各位所在的暢音閣是紫禁城規格最高的戲臺,昔日皇上太后來此處聽過戲,也過過壽,徽班進京也在此獻過藝。”幾句簡短詼諧的介紹,就讓觀眾進入到數百年故宮的歷史語境中。
音樂會由十首曲目組成,來自故宮的編鐘聲、古琴聲、落雪聲、流水聲等真實音響,串聯起十首全新民樂作品。來自故宮養心殿修繕時吱呀作響的“八大作”,率先拉開了音樂會的大幕。木作、石作、瓦作、油作等中國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中出現的聲音,化作作曲家趙麟筆下的音符和旋律,以《百工頌》的音樂呈現出來。在劉沙的執棒下,中央民族樂團演繹出時而細膩、時而震撼的音效,回蕩在古老的暢音閣中。
《百工頌》之后,譚盾、陳思昂、馬久越、郝維亞、李尚謙、趙澤明、劉思超、關大洲、劉冬九位作曲家創作的《鐘鳴賀》《丹宸雪》《歲華注》《和生曲》《東風令》《秋鴻操》《沐金輝》《望宮門》《雨中天》相繼上演,用“聲音的敘事”講述紫禁城建筑、文獻、文物和歷史的故事。
五年錄制數千條聲音素材
“故宮之聲”國寶音樂會的創作靈感是來自故宮的真實聲響,這些珍貴的聲音由本場音樂會錄音總監、著名錄音師李大康帶領團隊錄制。
午門大開聲、千龍吐水聲、金水河流水聲、故宮所藏鐘表的嘀嗒聲,還有大雪落在紫禁城的自然聲響……這些獨特的“故宮之聲”600年來首次被系統性、高規格采樣,最終形成數千條聲音素材。收集這些素材,李大康帶領團隊錄制了五年。
“很多聲音是自然音響,錄制需要機遇,比如千龍吐水得碰上大雨、紫禁落雪要在下雪時。”李大康說,錄制過程得到了故宮大力支持,他們也始終堅持在不影響游客參觀的情況下進行,更不能對古建文物有一絲破壞。
讓李大康印象最深刻的是錄制紫禁落雪的經歷。“有次下了大雪,我們早就做好了準備,但錄落雪聲音時不能有一點兒環境音的干擾?!崩畲罂嫡f,當時還有游客在游覽,團隊就等到了晚上靜園,“可晚上老天爺不太給面子,雪越下越小,我們總共等了五個小時左右,最后才記錄完成?!?/p>
傾注情感創作“故宮之聲”
李大康完成聲音錄制后,各位作曲家選擇各自感興趣的主題進行創作,“故宮之聲”的作品也因此充滿獨特的人文色彩。
作曲家馬久越選擇的是故宮里鐘表嘀嗒的聲音。“我第一次來故宮博物院是小時候來北京上學時,當時的鐘表館和珍寶館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瘪R久越說,自己對鐘表的聲音十分癡迷,“那種歷史厚重感無法言說,我一下就寫了三個作品,這次上演的《歲華注》是其中一支小型作品?!?/p>
北京土生土長的作曲家劉思超,則對金水河的聲音充滿感情。“我出生的地方離故宮不遠,金水河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筒子河,陪伴我成長。”劉思超把他對故宮強烈的情感傾注到《沐金輝》的創作中,運用流暢的旋律傾訴著他對北京的情感。
據悉,“故宮之聲”主題音樂會由中央民族樂團、故宮博物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共同推出。本次首演由央視文藝《國家寶藏》欄目全程錄制后,將于6月中旬在央視播出。5月26日,中央民族樂團還亮相上?!?025時代交響——全國優秀樂團邀請展演”,帶來“故宮之聲”劇場版首演。(北京日報記者 韓軒)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