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劉陽 通訊員范麗)從留守老人到稚子學童,從“云守護”到“連心橋”……啟動7年來,湖北省慈善總會“幸福家園”村社互助項目已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一支不可忽視的慈善力量。自2018啟動以來,截至2025年5月18日,已激活村社互助基金2萬余支,激活鄉鎮(街道)社區公益基金600多支,上線眾籌項目2.2萬余個,覆蓋全省17個市(州)、110個縣(市、區),累計籌款12億元。
助老:"云端守護"讓留守老人安享晚年
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傅家堰鄉,一套特殊的"智慧守護"系統正在溫暖著山區留守老人的生活。這項愛心工程通過為獨居老人安裝攝像頭,搭建起親情關愛的數字橋梁。
五峰縣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山區縣,60歲以上老人占比超四成。由于農村年輕人大多長年在外務工,山上的留守老人和獨居老人常常面臨無人照顧的困境。為緩解這一問題,傅家堰鄉積極探索并推廣了“同心·守望”模式。當時,五峰縣政協成立了專門的調研組,以傅家堰鄉田家山村為樣本進行實地調研,并提出了為老人安裝攝像頭,通過遠程監控來適時觀察照看老人的建議。
為了募集項目所需資金,在縣慈善會的推薦下,傅家堰鄉在“幸福家園”村社互助平臺上發起了“傅家堰鄉同心守望工程”項目。項目發起后,得到了在外務工人員廣泛響應,傅家堰籍在外企業家馬于池和陳赤清慷慨捐助,分別捐款20萬元和10萬元。加上其他在外人才和鄉里黨員干部的積極捐助,不到一周就募集到了47萬元的資金。
2022年6月,項目率先在田家山村落地,在孤寡獨居、特困供養、殘疾老人、居住的室外屋角處全部裝上了攝像頭。同時,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還聚合數據,建起了“同心守望”智能管理平臺。網格員通過這一平臺,可以開展日常巡視照看、視頻連線問候等工作。遇到緊急情況,他們會及時聯系就近的黨員、路長等前往現場應急處理。
"以前總擔心老人在家出事,現在心里踏實多了。"有了"云端守護",不僅讓老人們感受到了全方位的關懷,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安全感,也讓外地工作的子女可以更加安心的工作。
愛幼:風雨廊橋讓孩童上學更安全
2025年5月12日,9歲的陳泓宇和父親陳中高高興興地踏上流光溢彩學禮橋。2分鐘不到,父子倆從集鎮穿橋而過到達學校。這座被命名為學禮橋的風雨廊橋,由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大河鎮3500多居民捐資近500萬元建設,于1月21日建成投入使用。這也是迄今為止,以鎮為單位組織開展的慈善項目里面發起村社數量最多,參與捐贈人數最高,捐贈地域面積最廣,微捐體量最大的項目。
大河鎮中心學校是來鳳縣最大的農村寄宿制學校,這個學校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在鎮城區的河對面,學生上學放學學,只能通過國道步行500米后過橋才能回家。但由于國道大車較多,沒有人行通道,對于學生出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修一座橋把集鎮和學校連接起來成為大河鎮5萬多人的期盼。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大河鎮政府立馬行動起來,努力爭取到500多萬財政資金用于橋梁建設。但離項目落地還差近600萬的缺口,于是在2022年1月15日,將全鎮41個村(社)召集起來開會,所有的村在”幸福家園“平臺上發起了共建風雨廊橋村的項目,鎮書記為籌集資金,自己帶頭捐贈2個月工資,除本鎮的愛心團體外,還動員全國在外工作的大河鎮人。項目經過6個月的籌款及動員,共5000余人次參與轉發捐贈,籌集資金504萬元,有力保障了橋梁建設。
如今,長96.2米的學禮橋連通集鎮與學校,學生通勤時間從1小時縮短至2分鐘,夜間更成為居民休閑新地標。竣工當日,千余村民以土家擺手舞慶祝,這座“眾籌之橋”成為”幸福家園“的又一鮮活范例。
據了解,"幸福家園"村社互助項目在湖北省民政廳的指導下,由湖北省慈善總會聯合各市(州)、縣(市、區)慈善會共同發起實施。項目以2.7萬多個行政村和社區為基礎,通過建立村社互助基金的形式,展示家鄉風貌,發掘村社"公共·公益" 實際需求, 以親情鄉愁為紐帶吸引村(居)民及關心家鄉建設的熱心人士參與到村社共建中來,共同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助力基層社會治理貢獻慈善力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