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談會現場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沈素芬 通訊員 張艷鴿 吳胡珂曜 實習生 羅子涵 攝影 劉浪)6月13日,湖北簡牘的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座談會在漢舉行,會議由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中心主辦。來自中國社科院、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探討如何讓簡牘這一“國家寶藏”煥發新光彩。
湖北作為簡牘大省,出土簡牘近百批次、3.5萬余枚,是當之無愧的簡牘資源富集地。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夢縣博物館參觀出土秦漢簡牘展時指出,古代簡牘非常珍貴,是我們國家信史的重要實物佐證,要善加保護,做好研究。為此,湖北省今年將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增加到1億元,重點支持推進簡牘保護修復、整理研究、綜合利用等工作。
此次座談會正值湖北江陵望山楚簡出土60周年、云夢睡虎地秦簡出土50周年,以及6月14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臨近之際。會前,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卜憲群帶領團隊在湖北進行了兩天半的實地考察。座談會上,專家學者共同為湖北簡牘的保護與活化獻計獻策。
專家熱議簡牘保護與研究前沿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卜憲群表示,湖北簡牘涵蓋楚簡、秦簡、漢簡,時間跨度長,每批簡牘都具獨特性,與西北簡牘的單一性形成鮮明對比,奠定了其在秦漢史研究中的核心地位,目前秦漢史研究中95%的稿件涉及簡牘。他強調,研究需以大歷史觀為指導,避免“以簡論簡”,將簡牘與傳世文獻結合,深化對楚文化“民本思想”“奮斗精神”等核心理念的認知。
荊楚文化研究專家劉玉堂從秦簡中挖掘出豐富的歷史智慧,如《秦律十八種》中官員下基層需自帶食物、禁止政府打白條等規定,體現了古代吏治的嚴謹;《田律》中關于災害報告、春季禁砍樹等內容,展現了最早的生態治理智慧;“五善”為官標準與現代政務服務要求高度契合,這些都為當代治理提供了歷史借鑒。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相關負責人建議構建省級簡牘資源智能管理平臺,運用人工智能識圖技術建立動態更新的簡牘知識圖譜,同時成立湖北簡牘保護利用聯盟,形成資源共享、人才互聘、課題共研的長效機制。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國勝提出規劃出版湖北簡牘歷史文化價值的普及讀本,圍繞“簡牘與生態智慧”“簡牘與科學技術”等主題梳理戰國秦漢簡牘,提煉價值內涵。同時呼吁建設湖北簡牘博物館,突破傳統展覽模式,重視教育功能與學術開放性,打造集科研、教育、國際交流于一體的平臺。
談感想:簡牘活化利用與創新傳播大有可為
多位專家強調數字化技術在簡牘活化中的作用。華中師范大學楚學研究所所長宋亦簫建議打造數字化共享平臺,開放高清影像與智能檢索功能,運用VR技術復原簡牘書寫場景;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王先福提出推動“大數據+簡牘”模式,整合分散信息建立統一數據庫,利用數字化技術復原書寫場景并開發影視題材。
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張碩介紹了國內簡牘展覽的成功案例,如甘肅簡牘博物館、長沙簡牘博物館的專題展覽及數字化展示經驗,建議湖北加強數字化技術應用,建立高清影像數據庫、開發AR掃描解讀功能,針對青少年設計互動性展覽項目。
在文創開發與教育傳播方面,專家們提出多元路徑。宋亦簫等建議與設計師合作,將簡牘文字、圖案轉化為文具、服飾等文創產品,編寫簡牘故事繪本融入中小學教育;王先福提出將簡牘元素融入文創產品設計,推動與現代生活結合,針對青少年舉辦書法大賽等活動。
卜憲群表示,簡牘文化并非“冷門”,社會大眾對其蘊含的思想和歷史生活復原興趣濃厚,湖北可推動簡牘文化進社區、學校、家庭,提煉荊楚文化核心理念,增強文化傳播力。
與會專家認為,湖北需整合資源,健全保護規范,建設研究展示與數字化平臺,加強人才培養,合力打造簡牘文化研究高地,讓古老簡牘煥發時代生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