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邵貞溪、易繼兵、梁瓊、周遠、夏蓉)在恩施州七里坪街道這片城鄉交融的土地上,一場以“雙減”政策為號角的教育變革正蓬勃展開。這里的轄區小學,曾深陷基礎設施陳舊、90%學生來自農村的發展困境。如今,在街道中心學校教育黨總支“高位統籌、精準破題、同題共答”的科學引領下,這些鄉村小學如同破繭之蝶,正完成從默默跟跑到奮勇領跑的華麗轉身。
高位統籌,構建政策落地的強勁引擎
“落實‘減負十一條’,是檢驗政治站位的試金石。”七里坪街道中心學校教育黨總支在專題會議上的講話擲地有聲。這個新成立的基層行政單位,第一時間構建起“街道—學校—班級”三級聯動機制,成立專項工作組,針對城鄉結合部學生“學習習慣薄弱、家庭教育缺位、家長觀念滯后”三大痛點,制定“靶向施策、分類推進”的落實方案。
在鴨子塘小學教師例會上,校長魯愿手持政策文件逐字解讀:“一至三年級不布置家庭作業,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把課堂效率提上來。”該校迅速建立“作業備案公示制度”,六年級班主任魏世賢帶頭設計“分層作業單”,將數學題按“基礎達標”“思維拓展”“實踐應用”分級,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40分鐘內完成個性化任務。“以前兒子每晚寫作業到10點,現在在本校下午5點前全部完成。”魯愿翻開兒子的“課后服務成長手冊”,上面記錄著參加跳繩社團、勞動實踐的點滴。
陽鵲壩小學將政策轉化為“三減三增”行動——減書面作業量增實踐作業、減機械訓練增思維培養、減家庭負擔增學校責任。“同學們看,扎染時棉布折疊的角度不同,花紋就會變化。”在陽鵲壩小學的非遺藝術工作坊里,美術老師正帶著學生制作扎染手帕。校長指著墻上學生繡制的十字繡說,“這些作品都出自本校教師指導,沒有外聘一名專家。”
街道中心學校教育黨總支建立的“雙線督導”機制頗具特色:線上通過家長群實時收集反饋,線下組織責任督學每周入校巡查。在6月15日的陽鵲壩小學督學記錄里,“三年級作業均在課堂完成”的肯定與“美術課被擠占問題已整改”的通報并存,這種“即查即改”機制確保政策落地不打折扣。七里坪街道中心小學召開的三次家長聽證會上,校長用“睡眠與學習效率關聯圖”說服家長:“學生入睡時間從21:40提前到21:00后,課堂專注度提升20%。”
精準破題,三大維度下的教育創新實踐
向40分鐘課堂要質量。“同學們看,這是李爺爺家的菜園平面圖,如何計算籬笆長度?”鴨子塘小學鄒老師的數學課上,學生們正用勞動實踐經驗解決實際問題。該校推行的“課堂清零”行動要求每節課預留10分鐘當堂完成作業,宋老師的“黃金10分鐘”面批面改讓四年級語文作業正確率提升30%。“以前布置回家作業,留守兒童無人輔導,現在在課堂盯著做,字跡工整多了。”她的辦公桌上,學生課堂作業本碼放整齊。
七里坪街道中心小學的“作業銀行”制度讓學生興趣盎然。五年級學生胡夢恬展示著“作業存折”:“存5次優秀作業能換‘免作業券’,我上周用券讀了《三國演義》。”該校還將當地玉葉公司的玉米葉編織工藝引入課程,開發的《玉米葉文化》校本課程實現了科學、數學、美術的跨學科融合。“沒有標準球場,我們就用石灰畫線;沒有專業教練,體育老師自學后帶訓。”班主任指著球場上奔跑的張厚屾說,這個曾經內向的男孩如今已是班里的體育委員。
讓每個生命都綻放光彩。陽鵲壩小學的“四季菜園”里,六年級學生正采收黃瓜,他們討論著如何測量長度、計算產量。“去年收紅薯時,孩子們磨破了手也不肯停,有個學生把自己種的紅薯送給食堂,吃飯時說‘今天的特別甜’。”科學老師的講述里滿是欣慰。該校8個課后服務社團全部由本校教師擔任,扎染社團的學生作品雖未獲獎,卻讓廖小濤同學找到了專注力——這個曾經上課走神的男孩,如今能獨立完成刺繡作品,成績躍居中上游。
鴨子塘小學針對30%的留守兒童群體,構建了“課堂學習—課后輔導—興趣培養—生活關懷”全鏈條服務。劉運平老師發起的“勞動換手機”計劃頗具創意:學生每天做10分鐘家務,憑家長簽字的“勞動卡”可兌換15分鐘教育視頻觀看時間。“李子彤用勞動卡換了科普視頻后,總問我‘怎么讓黃瓜長得更直’。”校長魯愿翻開她的成長檔案,里面貼著在勞動基地觀察作物的照片。針對雨天無法戶外活動的問題,學校創編的“室內體能操”融合了土家族擺手舞韻律,讓學生每天保證1小時運動。
鍛造鄉村教育生力軍。“作為村小教師,我們更要成為多面手。”陽鵲壩小學美術老師同時兼任扎染社團指導,她展示著自己編寫的課后服務案例。七里坪街道通過“青藍工程”“城鄉聯動教研”等機制,提升教師課程開發能力。鴨子塘小學宋金玉老師主動將女兒從城區學校轉回本校:“我對自己的課堂有信心,更相信課后服務能讓孩子全面發展。”該校開發的“親子閱讀云平臺”,即便面對沒有智能手機的家庭,教師也堅持每周三入戶指導閱讀。
七里坪街道中心小學的“課堂開放日”活動讓家長眼見為實。四年級數學公開課上,老師通過“超市購物”情境教學,讓學生在計算價格中掌握小數運算。“孩子回家主動說‘媽媽,我給你算買菜賬’。”一位家長在反饋表上寫道。街道教育工委還建立教師“減負清單”,明確禁止“家長批改作業”“打卡點贊”等形式主義任務,讓教師專注教學創新。如今,轄區小學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比例從35%提升至72%,陽鵲壩小學《“五心”統領課后服務》案例獲省級二等獎。
同題共答,教育生態重構中的溫暖回響
“現在書包只有1.5公斤,我能自己背動!”鴨子塘小學二年級學生肖鈺杭晃了晃肩上的小書包,里面只有水杯和雨傘。政策實施后,轄區一至三年級學生書包重量從平均5公斤降至1.5公斤,家長接送時“肩扛手提”的場景消失了。更顯著的變化是睡眠——陽鵲壩小學調查顯示,學生入睡時間從21:40提前到21:00,睡眠時間達10小時的比例從65%升至92%。“以前晨讀總有學生打盹,現在瑯瑯書聲更響亮了。”值班老師感慨道。
教育觀念的轉變尤為珍貴。陽鵲壩小學家長會上,校長展示的對比數據令人信服:參與社團活動的學生學科成績均有大幅平均。“以前覺得勞動浪費時間,現在看孩子種出蔬菜時的興奮樣,才知道這也是學習。”一位務農家長主動為學校勞動基地提供技術指導。鴨子塘小學建立的“視頻家訪”制度,讓留守兒童家長每月能通過連線看到孩子的手工作品,“強強爸爸在工地看視頻時笑得合不攏嘴。”魯愿老師說。
最令人振奮的是學生回流現象。曾因“村小教學質量差”而送孩子到城區讀書的家長,如今紛紛將孩子轉回。“看到魯校長和宋老師都把孩子送本校,我們還有什么不放心?”一位家長的樸實話語,道出了對學校的信任。七里坪街道中心小學胡夢恬參加羽毛球、書法、演講三個社團后,不僅書法比賽獲一等獎,性格也更開朗;陽鵲壩小學的廖小濤通過刺繡培養了專注力,成績從中下游躍至中上游——這些鮮活的成長故事,印證著“減負不減質”的承諾。
“減負不是簡單做減法,而是要重構教育生態。”七里坪街道中心學校校長蕭灑的話在校園回響。當鴨子塘小學的留守兒童用彩泥制作童話世界,陽鵲壩小學的學生在勞動基地討論數學問題,七里坪街道中心小學的孩子在雨中奔跑踢球時,教育的種子已在城鄉結合部的土壤里生根發芽。七里坪街道中心學校教育黨總支以“辦好家門口每所學校”的決心,讓鄉村學生在減負中實現成長蛻變,正書寫著新時代教育公平的溫暖答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