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處大別山腹地的大悟縣白果樹灣村,曾是抗戰時期的“小延安”——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駐地。讓我們走進這里,探尋山水間的紅色記憶。
臨近“七一”,位于大悟縣的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游人如織。斑駁的土墻、簡樸的陳設,將時光定格在那段烽火歲月。參觀人群中,一位老人格外專注。他的名字叫任全勝,是新四軍第五師政治部主任任質斌的兒子。
原新四軍第五師政治部主任任質斌兒子 任全勝:這就是我父親母親住過的房子,我父親去世的時候寫了一個遺囑,骨灰撒在了大悟烈士陵園和西大山,可以見到所有的那些在大悟犧牲的戰友們。
時間回溯到1939年,李先念率部挺進湖北。依托大小悟山易守難攻的地形,在日寇重兵盤踞的中原開辟敵后根據地。在敵后戰場的生死博弈中,司令部密電指揮,實現“分而不散”,四年間戰斗1260多次,牽制華中超45%的日軍兵力,戰功赫赫。
新四軍第五師雖最晚挺進敵后,卻發展迅猛,在人民群眾的支持與幫助下,從最初的160人壯大為擁有5萬正規軍和30萬民兵的武裝力量。一雙鞋墊,訴說著深厚的軍民魚水情。
孝感大悟縣芳畈鎮白果樹灣村村民、老黨員 陳國勝:前方打仗,后方的就抽他的后勤的,給我們幫忙修塘、修堰、栽秧。新四軍他們沒有鞋,就是穿草鞋。她說為感謝新四軍的領導和戰士,我老母親做了81雙鞋。
為了讓紅色記憶永續,當地系統整理史料,并探索“紅色文旅融合”的振興之路。如今,大悟縣10多萬農民吃上了旅游飯,綜合收入超50億元。青山無言,幸福生活映照著不朽的鐵血豐碑。
湖北大悟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付波:從軍史、根據地史、文化史、統戰史還有宣傳史,各個方面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總結。
孝感大悟縣芳畈鎮白果樹灣村村民 李玲:一年掙個十幾萬塊錢肯定是沒問題的,是(先烈)他們創造下來的,享了他們不少福。
(長江云新聞記者 趙黎黎 朱哲鋆 大悟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