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p id="cikuk"></sup>
  • <li id="cikuk"></li>
    
    
  • <bdo id="cikuk"></bdo>
  • <tfoot id="cikuk"></tfoot>
    關注我們
    荊楚網 > 新聞頻道 > 湖北新聞

    城市密碼︱盤龍城:神秘之都與文明之溯

    發布時間:2025年06月28日14:07 來源: 大武漢客戶端

    對多數武漢人而言,盤龍城是歷史書里的“城市之根”,是知名的城市地標,但未必親近;在周邊居民眼里,它逐漸成為熱門的“網紅拍照地”,免費開放的千畝生態園林區不失為周末踏青好去處;對考古界而言,盤龍城則是一次次震撼學界的寶藏都邑,3500年前的商朝先民在此開疆拓土,作為長江流域等級最高、規模最大、遺跡最豐富的商代早期遺址,盤龍城遺址區發掘雖僅2%,但已足夠光輝奪目。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正門。

    武漢歷史從何而來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幾代考古人“70年逐一城”……讓我們來看看盤龍城遺址為何如此被學界追捧吧!

    踏進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人們對院藏展品的感受通常是:遠,太遙遠了!不同于那些瞬間勾起國人歷史記憶的文物——越王勾踐劍曾隨勾踐臥薪嘗膽、曾侯乙編鐘的樂曲回響在小學音樂課堂、鳳冠所有者孝端皇后的戲曲在民間流傳,盤龍城的文物顯得幽微難明。3500年前,甲骨文尚未成熟,史籍上未見對盤龍城的記載,只見青銅器上的獸面紋,雙目圓睜,大嘴獠牙,一派神秘威嚴。

    自1954年起,70年來,發掘面積僅2萬平方米的盤龍城遺址,以3000多件珍貴出土文物,再現了許多商代早期之最:出土青銅器、玉器同期最多;85厘米高的大圓鼎、94厘米長的大玉戈、直徑22厘米的有領玉璧均為現存體量最大;發現殉人的李家嘴2號墓為同期墓葬等級最高;由數百片綠松石和金片組成的鑲金飾件,則是目前中國所見最早的金玉飾件。

    盤龍城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鑲金飾件。

    然而,比起需要用許多本大部頭著作去研究的青銅器、陶器、玉石器,盤龍城更令學者著迷的是它一次次重塑著我們的歷史認知,并解答了人們始終探尋的哲學命題:我們從何而來?

    盤龍城遺址謎題很多,起初的謎題,是關于它的年輪。

    1954年的一個初冬早晨,在武漢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的藍蔚與同事游紹奇結伴,騎著自行車從江漢一路騎往岱家山,首次對盤龍城進行考古勘察。

    藍蔚在日記里寫道:“據當地老鄉講,這個城的城墻原來很高,現在城墻大部分已經在防汛采土時被挖掉了。根據得到的資料初步推測,這個遺址很可能是新石器時代或殷代的。”

    盤龍城遺址考古專家藍蔚日記手稿。記者占思柳 攝

    這是3500年之后,人們第一次重新發現盤龍城。只不過,盤龍城距今3500年的觀點,在當時還不被人們廣泛接受。

    1963年,盤龍城外樓子灣工地上人頭攢動。那是第一次科學發掘,人們從5座墓葬中發現了青銅器。

    青銅器,原料稀缺,鑄造復雜,自古以來,就是王公貴族的專屬之物。

    當時考古專家認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僅限于黃河流域,由此,青銅器的生產和制造也屬中原地區獨有。在長江流域發現青銅器,是極為稀有的事。

    更令人震驚的是,墓中不僅有青銅禮器鼎、觚、爵、斝,青銅兵器矛、刀,甚至還出現了狗骨架:商代貴族下葬時,有以狗殉葬之儀,狗骨架埋在主人腰部的小坑里,稱“腰坑”。

    全息投影展示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青銅器。

    冶金術、城市和文字,是國際上界定人類跨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階級分化,更是文明標志之一。從此,“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一認知被刷新,誕生了“長江與黃河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的新歷史觀。這是盤龍城給學界帶來的又一次震撼。

    更大的發現在11年后,1974年到1976年,時任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的王勁女士與北京大學教授俞偉超先生主持盤龍城考古發掘,宮殿基址、李家嘴2號墓陸續向世人揭開面紗。

    盤龍城遺址宮殿模型復原圖。

    宮殿基址位于盤龍城東北部地勢較高處,是現存早期高臺建筑的代表之一。

    盤龍城宮殿建筑采用了“前朝后寢”的格局,一號宮殿在北面,分成四小間,二號宮殿是一個大通間,大通間用于統治者上朝議政,四小間則供生活起居。這與《周禮·考工記·匠人》中記載的“南面為前朝,北面為寢宮”帝都營建原則一致。“前朝后寢”的經典布局一直延續到了明、清時的故宮。在二號宮殿,人們還發現了陶制的排水管道,這體現了高度的城市文明。

    李家嘴2號墓中出土的關鍵文物——通高41.4厘米的青銅大鉞為目前已知同期最大。鉞,是軍事權力的象征。學者們判斷,墓主人是當時盤龍城的最高首領。

    城垣、宮殿發掘出后,俞偉超先生推斷盤龍城建于二里崗文化上層(商代早期)。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全貌。記者金振強 攝

    1984年,時任盤龍城考古工作站站長的陳賢一在《武漢春秋》雜志上發表文章,首次大膽地將題目定為《武漢三千五百年前的古城——介紹商代盤龍城遺址》。

    陳賢一的“私心”是:當時盤龍城的文物保護工作任務很重,“當地農民一動土,我們就要跟在后面搞保護。”時任黃陂縣文化局局長提議,把文章送給正參加縣人大會議的代表們看,讓大家了解盤龍城的歷史,從而更好地宣傳保護它。彼時,第一次聽說武漢有3500年歷史,“大家都頓感稀奇”。此前,關于武漢建城之始的記載還停留在距今不到1800年前的“夏口城”。

    十幾年間,盤龍城的絕對年代始終懸而未決。1997年,長江日報刊載了討論文章《我們的武漢多少歲》。2002年1月,武漢市召開了一次“商代盤龍城與武漢城市發展研討會”,會上,商周考古方面的權威和專家們各抒己見,終于達成了共識。閉幕次日,各大媒體競相報道“武漢市齡3500年”“武漢是全國建成最早的特大城市之一”。

    年代之謎塵埃落定,關于盤龍城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城池,則爭議了更多個年頭。

    盤龍城遺址區鳥瞰。

    盤龍城的歷史角色

    這個夏天,當我站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故邑風物”展陳前,講解員指著被精心歸置在相鄰展柜內的隨葬品介紹:擁有整套觚、爵、斝青銅酒器和禮玉器,還有殉葬的,說明墓主是當時的貴族;隨葬有一爵一觚的,墓主當出自今天的殷實之家;普通平民的隨葬品一般僅有陶鬲(煮粥)、豆(盛菜)、罐等飲食器;至于奴隸,死了常常就用席子一卷,目前只見被捆綁的遺骸。

    考古學家張光直曾說:“商墓是現世政治的微縮宇宙”。考古發現也提出了一個問題:盤龍城在商代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學術界大體提出了兩種意見,即“方國說”和“軍事據點說”。“方國說”偏重盤龍城的政治中心地位,其中又細分為兩派,一派認為盤龍城是臣服于商王朝的土著國或部落,一派認為是夏商王朝分封同姓或異族有功大臣的封國。“軍事據點說”則強調盤龍城是商王朝南下建立的軍事城堡,不承認它是一座城市。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一角。記者金振強 攝

    后者的觀點,在此后的考古發現中,顯得難以立腳。

    一個證據是墓葬文物之規格。例如,被稱為“玉戈之王”的大玉戈,它由刃和柄組成,刃最薄處僅0.1厘米,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指出,對大玉戈進行檢測后,發現其材質不是大家以為的蛇紋石,而是硬度高近一倍的透閃石,這意味著其加工難度更高,也顯示了墓主人的顯赫身份。此等規格的隨葬品,不是一個純粹的軍事將領能享有的。

    還有一個證據是在楊家灣發現的大型石構遺跡:東西分布長約650米、南北最寬可達200米的大范圍石頭堆積,部分區域有臺階特征,一米見方的石頭被規律地排列。這顯然并非普通居民的生活遺存,似乎承載著公共性或防御性功能。其巨大體量和建設所需的人力、物力,再一次說明了盤龍城中心城市的地位。

    城市,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盤龍城雖不大,但它“有城堡、廟堂、作坊、聚落和墓地,有長官、士卒、工匠、平民和巫師”。這在商代的考古發現中,極為珍貴和獨特。

    2015年,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教授張昌平帶領他的學生們,在小嘴附近發現了鑄銅遺址。

    青銅器是商朝最核心的戰略資源,由商王壟斷造權,諸侯、方國可以獲賜,但不得私鑄。學者們曾認為,青銅器是在鄭州生產,隨后運到南方。但小嘴遺址的發現打破了這一學說,它不僅說明盤龍城已具備獨立鑄造能力,更是生產與貿易樞紐,是商王朝控制“南土”的核心。

    從2013年開始,盤龍城的考古工作,由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聯合開展,從此也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系統的、動態的視角和有目的、多學科的發掘。

    “盤龍城的考古重點,不再是單獨的墓葬和文物,而是圍繞城市聚落展開。”今天的考古領隊,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副教授孫卓說。

    盤龍城國際田野考古暑期學校師生合照,右一為孫卓。孫卓供圖

    學者們得出的結論是,盤龍城在歷史上存續約300年,其間,經歷了顯著的聚落變遷,從早期的王家嘴發展至城址區、李家嘴高等級貴族墓葬區、小嘴鑄銅作坊區,最終遷至楊家灣崗地。這背后,是中原王朝對“南土”擴張的動態歷程,是古代中央對地方的國家治理縮影。

    “我們推測,當時‘中央’那邊應該是派了一撥貴族,帶了各式匠人來到這里,駐扎下來,跟本地居民融合,相當于把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也進行了深度的融合。”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宣傳策劃部主任宋若虹說。

    發現的陶片實在是太多了。“甚至在很小的發掘范圍內,都能找到大量的陶片標本,這說明了盤龍城的人口活動密度。”孫卓說。

    專家根據陶器出土數量和相關分析,推測出在盤龍城存續的300年間,最輝煌時,整個城市人口接近3萬人。

    與水的依存和斗爭

    楊家灣村民楊小強回憶,小時候在池塘摸魚,都有可能摸到青銅器。夏季一場暴雨后,有人在田埂邊散步,就能撞見一件來自商朝的“寶貝”裸露在路邊的淤泥上。

    人們都知道,盤龍城遺址的發現最早源于1954年的大洪水。那年,長江水位高達29.73米,為了筑堤,包括盤龍城在內的黃陂南部瀕水崗地,成為漢口防汛最重要的取土場。那年的盤龍城遺址城墻尚有七八米高,在文物保護意識淡薄的年代,大家對這座拔地而起的城墻并未留心。在取土過程中,人們發現了很多陶片。

    洪水退去,文管會秘書藍蔚先生騎著自行車前來調查。他寫道:“如果不是為武漢防汛做貢獻,這座古城會奇跡般地完整。”

    今天的武漢,被稱為“大江大湖”“九省通衢”,是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3500年前,地處漢江和長江交匯之地、作為水道咽喉的商代盤龍城,地理地位與今天驚人相似。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說:“這不是偶然。”水資源的豐富,是先人們選擇在此定居繁衍的關鍵因素。

    盤龍城水域陸地交界處地形凹凸,人們將臨湖凸出的崗地,稱為“嘴”,凹進去的地方,稱為“灣”。李家嘴、楊家灣的村民們,自盤龍城被發掘的那一天起,就對自己有了不一樣的身份認同。

    “我們一鏟下去,是在跟商代的先人對話。”手握洛陽鏟的兼職民工楊小強今年近60歲,他稱呼盤龍城暑期考古工地領隊、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23歲的研二學生任易陽為“任老師”。當地幾代村民都是學者們的考古幫手,雙方已結下深厚的友誼和合作關系。

    6月的一天午后,楊小強與幾位村民帶著洛陽鏟、鐵鍬、小洋鎬準時上工。文物要怎么探,怎么刮,怎么保護,他們駕輕就熟,一鏟下去,憑手感就能判斷底下到底是青銅器、陶片、玉器還是石頭,不說是十拿九穩至少也是略知三分。

    20世紀70年代起,一批又一批的考古學家來到村里,小孩們放了學喜歡跑到山頭,去看熱鬧。“也不知道怎么會的,反正從小就跟著大人看。”民工黃根說。

    黃根的叔叔黃畢濤曾在一場暴雨后,從家門口的水溝中發現銅片,遂判斷有墓葬,向考古工作站報告。后經發掘,一座大型貴族墓露出原型,這便是震驚考古界的楊家灣11號墓。幼時傳聞中的“大鼎”果然被挖了出來,“大鼎”經復原后,高達85厘米,居商代二里崗期圓鼎之最。“大鼎”能被發現,黃畢濤功不可沒。

    在考古的故事里,因水而起的斗爭從未停止。盤龍城一帶地勢不高,每逢汛期,往往洪水泛濫,農田受淹。1974年,當地決定在盤龍城南面修筑一條長堤,俞偉超、王勁與鄉里約法三章,筑堤取土只能用遠離古城的府河河床的淤土,不能動王家嘴遺址和城墻附近的文化地層,要把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

    沒想到,動工不久,修堤的外來民工就開始利用古城墻體來搭棚擋風,城墻開挖后暴露出夯層。王勁心急如焚,勸說中,修堤民工們七嘴八舌辯解“死人要給活人讓路”。部分墻體繼續被挖開,形勢變得嚴峻,再動土,古城垣就被破壞殆盡。王勁發誓要與古城共存亡,與民工們對峙起來。

    這時,附近的楊家灣村民趕來,他們做過考古發掘工作,懂得保護文物的重要性,看到王隊長遭受圍攻,出面解圍勸阻,情景十分感人。最終,縣文化局局長帶來中央和省政府有關保護文物的文件以及省長給縣長的電話精神,破壞古城墻的行為才被制止。

    同樣的情景,陳賢一在9年后又一次經歷。那是1983年的夏天,一場綿延數十天的雨后,洪水滾滾而來。盡管盤龍城遺址在1956年已被列為第一批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當時,法規尚待完善,“防汛大于一切”的觀念沖擊了一切。盤龍城宮殿基址上的土再次成為筑堤目標,陳賢一沖向現場,大聲疾呼:“你們挖的不是土,而是要挖毀千年古城文明的根基!”

    盡管他急得直跺腳,依然阻擋不了民工,無奈,他找來縣長。但當時,附近一處土堤即將潰口,若不及時加筑,洪水將一泄幾十里,淹沒黃陂灄口、橫店二鎮,危及數萬農民的生計。

    正當縣長左右為難時,陳賢一提議,宮殿基址破壞了不可再生,但城東的李家嘴高地,取土時考古人員可以配合清理,一邊保護文物,一邊取土防汛。千鈞一發時,縣長采取了這一建議,險遭毀沒的宮殿基址化險為夷。

    多年以后,有網民調侃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千里迢迢而來,就為看一堆土堆”。殊不知,這些“土堆”是幾代考古人不惜用生命去守護的。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的相關介紹。記者占思柳 攝

    盤龍城一帶村民同樣為考古作出了犧牲。在工作站建起之前,考古隊員們就宿在農民家里,鋪上雜草席地而睡,有時就挨著豬圈雞窩歇息,睡前習慣摸一下被窩里有沒有雞新下的蛋。農民們拾到青銅器,大多憑著一顆樸素的愛國心,自發上交給大隊。楊小強的父親是隊長,他回憶,“王勁老師以前就住過我家。六七歲時,家里一個裝糧食的雜屋,銅器堆了半墻。”

    有村民感慨:“那時候真是窮啊,從7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我們村里都沒有一個紅磚房,全是土房子。”盤龍城本是魚米之鄉,水產資源豐富,但為了保護文物,村民們被嚴格禁止隨意動土,“不能修魚塘、修公路”。陳賢一在書里寫道:1995年,省里為減輕農民負擔給了一些補助,但坦率地說,“我們的努力始終不能徹底解決農民的生活困難”。

    直到某次,陳賢一參觀江蘇淹城遺址,發現古城可以辦成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受啟發。1992年,工作站遞交了《關于開發盤龍城的設想和建議》,次年,《盤龍城遺址風景區保護開發規劃》完成。一個向世界開放盤龍城的計劃,開始孕育。

    許多謎題尚待解開

    6月的一場雨后,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大片綿延的草坪顯得更加油綠。喜鵲翹著尖尾巴在樹下踱步,提著裙擺的女士、穿著時髦的阿姨們、抱著攝影器材的攝影師,形成了這里的一道景觀。

    在社交媒體小紅書上,關于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有1萬多條“筆記”,博物院一側的臺階因兩旁的洞石建筑外立面,成了熱門拍照“打卡點”。宮殿旁沿著階梯地形而鋪的草坪,被網友們稱為“現實版的綠野仙蹤”。

    游客喜歡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一側的臺階拍照打卡。肖穎歡供圖

    走在遺址公園,許多人的感覺是“有點空”。這里沒有一切熱門裝飾,唯一大型地面建筑是博物院。遠遠看去,博物院沙丘色的新建筑仿佛與地面起伏的草坪長在了一起,這是“半嵌入式”設計。沿階而上,到一觀景天臺,能遠眺整個遺址區的湖光水色。“我們在建院時就考慮,把遺址整體作為一件藏品來展示。”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原院長萬琳說。

    2006年起,遺址核心區啟動村灣搬遷,先后有210戶村民搬離。博物院保留了此前村民生活中的小廣場、耕種的菜地、荷塘、考古隊打的水井……村民們又被邀請回來參與綠化種植、湖泊管理工作。連工作站的狗都有了“編制”,它們不僅被設計成了文創吉祥物,還擔負著夜間巡邏的安防工作。

    一派自然古拙中,萬物豐茂。路邊高大的合歡樹開花后如粉色云霞,有游客喜歡春天來摘紫紅的桑椹吃。夏天,藍天白云下的建筑如宮崎駿筆下的漫畫。

    市民在盤龍城國家考古公園打卡拍照。劉天枝供圖

    如對歷史好奇,人們又會發現,這里處處用心。博物院采光屋頂用了考古元素仿“探方”結構,懸浮式展出的陶片可讓觀眾用手觸摸;考古發現的文化堆積層,也費了功夫整面展示在墻上;考古先輩用過的照相機、挖掘工具和撰寫的筆記報告等也被展示。

    宮殿基址的呈現尤為困難,考古發掘之后,保護它最好的方式是回填。回填后,如何向游客展現宮殿面貌?博物院選擇模擬復原,初次工程采用“三合土夯筑+杉木立柱”的方案,然而武漢多雨的環境和黏性的土壤,讓方案完工僅3個月便被大雨沖垮。考古專家、材料專家、非遺傳承人和文物保護工程設計、施工單位人員聯合攻關,研發出GRC新配方泥垛墻,貼近原貌又能經受環境考驗的一號、二號宮殿基址,最終得以呈現在人們眼前。

    “我可羨慕在中原地區考古了,一馬平川,遺跡保存很好,你咋挖都不會錯。但盤龍城就很難,地形也復雜,氣候也復雜,后期水土流失也容易造成破壞。”孫卓說。

    南方考古困難,好在考古的手段在不斷進化。例如,張昌平教授牽頭建立的三維坐標系統,在整個遺址區布設了永久性的測繪控制點,方便定位和記錄;便攜式X熒光儀,數秒內可測出25種礦石及金屬元素含量,借此發現了鑄銅作坊;借助水下考古技術,人們通過水下勘探發現淤泥層下存在文化層堆積,進而證明了商代盤龍城的水位比今天低5米到7米。

    多學科人員的聯合發掘、創新的思路,清晰地呈現聚落的變遷,讓盤龍城從“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評選中脫穎而出。

    “19歲時,我第一次在大學課堂上聽說石砌遺跡,沒想到后來自己親手挖了出來。”今年25歲的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碩士研究生周麟剛拿到畢業證書,她說,在盤龍城考古是幸福的事,總有難題,但總有發現。

    “很幸運,我們的考古新視角,也剛好符合這十年來中國考古學的一個統一認識。”孫卓總結。

    孫卓認為,盤龍城遺址為長江中游夏商時期的中心城市,開啟了長江中游青銅文明的序幕。

    哈佛大學傅羅文教授訪問盤龍城遺址工地。孫卓供圖

    去年暑期,盤龍城開始與北京大學、哈佛大學等高校合作,面向世界開辦國際田野考古學校。“盤龍城遺址是商代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的代表,我感覺我正在用雙手觸摸它。”來自美國的學員朱麗安娜·沃森說。

    3500年前的商代,有著3萬人口的城市,在長江流域唯盤龍城一處。至今,盤龍城發掘還不到總面積2%,許多謎題還尚待解開。70年來逐一城,盤龍城考古仍在繼續。盤龍城像一把鑰匙,不斷地撬開層層時空之門。可以預見的是,盤龍城還將給世界帶來更多驚喜。

    【責任編輯:張依】
    亚洲婷婷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站,激情综合网色播五月,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无号码
    <sup id="cikuk"></sup>
  • <li id="cikuk"></li>
    
    
  • <bdo id="cikuk"></bdo>
  • <tfoot id="cikuk"></tfoot>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国产一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偷自精品三十六区|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xxx| 国产黄色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久久| 男女特黄一级全版视频| 天天综合天天干|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 国产一卡2卡3卡4卡公司在线|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资源在线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国产免费卡一卡三卡乱码| 久久免费的精品国产V∧| 调教贱奴女警花带乳环小说|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嗯好湿用力的啊c进来动态图| 两个人日本免费完整版在线观看1|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婷婷人人爽人人做人人添|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欧美| 99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欧美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欧美综合一区|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黄网站色视频免费看无下截| 无码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噗呲噗呲好爽轻点| sqy2wc厕所撒尿| 欧美日韩国产电影|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久久久久噜噜噜亚洲熟女综合| 蜜桃丶麻豆91制片厂|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欧美人猛交日本人xxx| 国产亚洲成归v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