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日,長江日報記者從民生銀行武漢分行獲悉,全市目前已有39位居民用碳減排量抵扣貸款利息,累計抵扣金額達740元。這看似微小的數字背后,是武漢在綠色低碳發(fā)展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轉變。當綠色行為與個人利益深度綁定,“減碳”真的“有價”了。
今年3月,武漢創(chuàng)新碳普惠機制,推出全國首個“碳減排量抵扣貸款利息”閉環(huán)系統(tǒng),手機里的碳減排量可以變成銀行利息紅包。比如,騎行共享單車的里程數就能抵扣房貸月供等。
日常低碳行為可以折算為碳減排量,并用于抵扣房貸和消費貸款利息。通訊員姜文嘉 供圖
在這股綠色浪潮中,勇于嘗鮮的年輕人率先成為積極的踐行者。魏英就是其中之一。
魏英是一名公司職員。“平日里,我并沒刻意去積攢碳減排量。”魏英介紹,她上下班主要選擇乘坐地鐵,外出辦事選擇“地鐵+共享單車騎行”。
每天,她習慣性地乘坐地鐵往返于家和公司之間,而在地鐵站與公司之間那段短途距離,則選擇騎行共享單車作為接駁。
每一次的出行,她都會順手打開“武碳江湖”小程序,讓這些綠色的足跡被記錄下來。
魏英的“碳”賬本算得清清楚楚:根據平臺的規(guī)則,乘坐地鐵每公里可獲得78.4克碳減排量,騎行共享單車每公里則能獲得93.3克碳減排量。按照她每月大約22個工作日的通勤頻率計算,僅僅在往返途中的綠色出行,她每個月就能輕松攢下大約26千克的碳減排量。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她進一步充分挖掘家中的“降碳”空間:將家中的電表與“惠節(jié)電”小程序相連,通過養(yǎng)成隨手關燈、合理使用電器等省電習慣,每月又能額外獲得12.6千克的碳減排量。
此外,她還養(yǎng)成了將家中積攢的快遞包裝盒仔細打包,定期投放到指定回收箱的習慣,這一小小的舉動,每月又能為她“賺得”4.5千克的碳減排量。
如此這般,魏英每月大約能獲得43千克碳減排量。截至目前,她一共獲得了491千克的減排量。
起初,這些逐漸積攢下來的減排量,魏英主要用于兌換一些小程序里提供的實物獎品、電子福利,或是捐獻給“漢馬”“長江有魚”等她關注的公益環(huán)保項目。
今年3月,一個更讓她興奮的消息傳來——民生銀行推出了碳普惠減排量“1千克=2元”的利息抵扣政策。
手機里那些看似抽象的碳減排量,真的可以變成實實在在的“紅包”,用以直接抵扣房貸、消費貸的利息。魏英很是興奮。4月28日,她便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累積的45千克碳減排量,成功抵扣了90元消費貸款利息,成為全市首批享受到“碳抵貸”紅利的幸運兒之一。
碳普惠運行模式圖。
居民用碳減排量抵扣貸款利息,是武漢探索綠色低碳發(fā)展的一大實踐。
而2023年6月2日上線的武漢碳普惠綜合服務平臺“武碳江湖”,則成為170萬武漢人手機里的“環(huán)保管家”。
截至目前,“武碳江湖”累計記錄并量化存儲的市民減排行為高達827萬次。兩年來,市民累計“存下”了3萬余噸碳減排量。這個數字相當于為城市新種植了大約90萬棵樹。“我們正在用實踐證明,綠色低碳發(fā)展不是口號,而是一種可量化、可參與、可獲益的生活方式。”“武碳江湖”平臺相關負責人這樣說。
在江漢區(qū)北湖街道的新華小區(qū),67歲的王淑芳阿姨就成了街坊鄰居們口中津津樂道的“低碳達人”。“節(jié)約下來的碳排量,那可有大用處呢!”王阿姨樂呵呵地分享著自己的心得。原來,北湖街道率先發(fā)起了“碳中和”公益活動,鼓勵居民們主動拿出自己辛苦積攢的個人碳減排量,用于抵消街道辦事處大樓自身的運營碳排放。
在武漢,一系列創(chuàng)新實踐,讓這座城市在綠色低碳發(fā)展的道路上先行一步。
自2021年落戶武漢以來,碳排放權登記結算(武漢)有限責任公司已累計交易6.68億噸碳配額,成交額約459億元,成為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碳市場“中樞神經”。
在瑞博宏新能源公司,分散的200兆瓦光伏項目通過碳資產聚合,每年產生14萬噸減排量,帶來約400萬元收益;格林美產業(yè)園的屋頂光伏既省下500萬元電費,又通過碳交易增收16萬元。
漢十高速新能源示范線上,一條400多公里的華中首條新能源示范線讓新能源車主告別里程焦慮。
長江江面上,“長江三峽1”純電動游輪、“國能長江01”甲醇動力貨輪、“三峽氫舟1”號氫能船舶陸續(xù)出現(xiàn)。這三艘武漢研發(fā)的1號船,不僅實現(xiàn)了零排放、低噪聲的環(huán)保目標,還展示了中國在新能源船舶領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長江日報記者金文兵 實習生石雯露 通訊員姜文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yè)執(zhí)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