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意澎湃新襄陽
當晨光點亮魚梁洲的露珠,當光伏板奔騰電流,當新能源公交車穿梭暮色——
這座曾“缺煤、無油”的千年工業城,正以破釜沉舟的勇氣改寫命運。
襄陽,作為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以 “節約優先”為矛,以“最小成本撬動最大綠色效益”為盾,在漢江之濱掀起一場深刻的綠色嬗變:
工業領域,32家國家級綠色工廠拔地而起,技改投資同比增15.2%;
交通動脈,智慧紅綠燈讓路口碳排放驟降20%,千余輛新能源公交年省燃料成本超千萬;
城市建筑,光伏屋頂與超低能耗建筑共生;
能源結構,綠電裝機占比近60%超越火電,動力儲能產業產值突破286億元……
當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突破738萬千瓦、當單位GDP能耗強度完成進度穩居全省第一方陣,襄陽用實踐證明:
老工業基地的蛻變,不在資源稟賦,而在破釜沉舟的轉型智慧。
棗陽市太平鎮迎駕山“風光互補”新能源基地的風力發電機組迎風旋轉。
頂層擘畫筑牢綠色轉型“新地基”
能源,是城市運轉的“血液”,關乎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去年,在襄城經濟開發區,96家企業正經歷一場“能源革命”。
“到2024年,園區培育省級清潔生產示范企業5家,園區單位GDP水資源、能源消耗量分別下降15%、20%。”襄城經濟開發區(余家湖街道)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超表示,園區資源產出率提高15%,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0%。
駱駝華中蓄電池循環利用組裝車間。
數據見證著襄陽巨變——32家國家級綠色工廠拔地而起,55家省級綠色工廠星羅棋布,國家級綠色供應鏈和國家級綠色園區打破“零”紀錄,綠色制造體系試點示范數量居全省第二……
“對襄陽來說,節能降碳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阮莉莉表示,襄陽正在徹底改變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粗放發展模式,切實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以更少的能源資源消耗創造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打好節能降碳攻堅戰,頂層設計是關鍵。2023年,《襄陽市貫徹落實〈湖北省“十四五”節能減排實施方案〉責任分工方案》重磅出臺,能耗雙控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2024年7月,《國家碳達峰試點(襄陽)實施方案》繼續發布,錨定清晰目標:2025年初步構建現代化綠色低碳工業體系,2030年基本建成。
藍圖既定,落實為要。29個職能部門迅速響應,圍繞產業結構優化、節能潛力挖掘等六個方面,細化出24項任務、6項創新政策,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
湖北景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廢舊動力電池再利用車間。
同時,襄陽以投資為筆,繪就節能降碳新圖景:以東風納米襄陽工廠、東風汽車股份兩家主機廠為核心,73家配套企業為矩陣,構建起襄陽新能源汽車整車到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核心板塊。以新能源儲能電池為重點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持續壯大,2024年全市動力儲能電池產業實現產值286.2億元,同比增長34.5%。
嚴密的制度設計帶來亮眼成績:“十四五”以來單位GDP能耗強度目標超額完成省定目標任務,完成進度居全省第一方陣;城市及重點行業低碳、循環、數字化發展成效顯著,可如期完成2025年試點目標任務。
全域攻堅激活多維降碳“新引擎”
6月18日早高峰期間,在樊城區天元四季城路口,智慧紅綠燈正上演“燈看車”的魔法。
東津云谷內的車聯網先導區運營中心。
與此同時,在襄陽市車聯網運營的大屏上,448個智慧路口星羅棋布,740公里智能道路血脈暢通,一張輻射面積562平方公里的大規模城市級車聯網,正在構建同樣的“科幻場景”。
“2022年3月車聯網運營以來,路口全時段延誤時間減少超 15%。”襄陽市車聯網運營中心項目經理水鑫表示,交叉口違章和事故率降低超65%,路口碳排放減少超20%,年預計額外減排25萬噸以上。
在襄陽,交通動脈正在經歷綠色革命——
襄陽公交集團推出帶有有USB充電接口、冷暖空調、航空座椅的“小鹿快跑”新能源響應公交。
市公交集團擁有新能源公交車1341臺,2024年全年純電公里達5892.9萬公里,同比增長11.68%;非電公里同比減少1028.8萬公里,燃料成本同比減少1327.3萬元,降幅25.74%。
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公交車占比超額完成國家目標,市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7.2%。大力推進港口和靠港船舶岸電使用,全市港口岸電設施總供電215艘次,總供電量5905千瓦時。
重點排放行業實現低碳轉型——
2024年,全市200個投資千萬元以上技改項目竣工投產,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5.2%。逐步將22家磷礦開采企業整合為15家,推動傳統磷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積極開展節能監察,實現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監察100%全覆蓋。
城市建筑已經披上綠色新裝——
襄陽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科技孵化中心項目(效果圖)。
5.4萬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拔節生長,38.37萬平米綠色標識建筑綻放新顏,370.42萬平米屋頂光伏向陽而生,56.21萬平方米既有建筑完成改造。
全省醫院首個“水電氣”綜合能源托管項目落地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綜合用能成本降低近100萬元;全國綠色低碳公共機構花落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百萬元收入能耗支出同比降低18.8%。
24家企業的52個產品獲國家“綠色建材標識”認證;89.7%的建筑垃圾再生為可利用的建材,94.70%的廢棄秸稈變身清潔能源;2024年,我市積極爭取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拉動消費超50億元……
襄陽的綠色轉型,延伸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循環經濟蓬勃發展,全市快遞網點均配置綠色回收裝置;生態碳匯持續發力,魚梁洲新增700萬平方米綠化,碳匯能力達5000噸;保康縣堯治河村將礦區變景區,成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從川流不息的智慧路口到光伏閃爍的工廠屋頂,從豐饒沃野的綠色革命到機關樓宇的低碳轉型,從城市廢棄物的涅槃重生到循環經濟的生態閉環……襄陽不斷強化全面統籌與精準發力,讓每一個領域都奏響了綠色發展的強音。
煥“新”引領邁向綠色發展“新未來”
湖北新金洋資源股份公司再生鋁車間。
在老河口市,順博鋁合金湖北有限公司借助萬洲電氣的WOES智能優化節能系統,每年降低生產成本24.2萬元,實現從傳統生產到節能增效的蛻變。
“我們投入了上億元資金,經過了10多年摸索,才研發出了WOES智能優化節能系統。”萬洲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趙世運說,通過這套系統,萬洲從一個傳統設備制造企業,成功轉型成為一個同時為用戶提供設備、整體節能解決方案、持續節能服務的生產服務型企業。
截至目前,萬洲WOES智能優化節能系統已經為建材、化工、冶金、醫藥、礦山、醫院、學校等各行業300多家單位提供全方位節能解決方案,實現綜合節能3%-30%。
推動能源領域轉型升級,襄陽正快速步入綠色低碳發展的快車道。截至2025年5月底,全市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738.97萬千瓦,占全市發電裝機總量比重59.62%,超過火電。今年1—5月,全市可再生能源發電量44.7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3%,能源結構含“綠”量不斷提升。
能源逐“綠”而行,推動企業向“新”而動。
麻竹高速公路保康段寺坪收費站旁的公路光伏發電板。
在宜城,9000多塊光伏板覆蓋中國能建葛洲壩宜城水泥公司廠房屋頂,年均提供464.42萬度綠色電能,節約標準煤1310噸。
“不僅可以自發自用,余電還能上網。”該公司生產管理部副主任盧建新說,企業還對生產線進行節能降碳改造,實現廠區內綠色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超過40%,全年平均用能成本降低了0.07元/千瓦時。
高質量推進節能降碳,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保留了清潔底色,也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鑄造分公司關停老廠區,投資9.2億元打造新一代綠色鑄造智能工廠,車間頂部鋪設的光伏板,年均發電量1125萬千瓦時;華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積極推進5G醫藥化工智慧園建設,依托物聯網,企業能源消耗量降低了10%,生產成本降低了10%;東風日產襄陽工廠數字化沖壓車間,利用智能監控系統讓生產能力由130件/小時提升至580件/小時,勞動生產率提升54.8%……
更澎湃的綠電還在漢江兩岸奔涌——
雅口航運樞紐工程項目投產發電,6臺機組年輸綠電2.52億度;新集水電站15萬千瓦機組并網,年發電5億度;張家坪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正酣,棗陽大力華潤風電釩液流電池產業園搶占新型儲能產業“黃金賽道”,谷城國能長源冷集農光互補項目加快推進……
位于襄州區黃集鎮的風力發電機葉片在晨曦中迎風旋轉,與光伏電站、儲能站交相輝映。
節能降碳沒有終點,綠色發展永不止步。
襄陽用行動詮釋:每一次渦輪的減速、每一片光伏的閃爍、每一棵新樹的扎根,都在重塑著發展的邏輯。
節能增效的浪潮已在漢江畔澎湃,當每個車間、每棟樓宇、每個路口都成為綠色發展的支點,2800年的古城正在撬動屬于自己的綠色未來。
記者:嚴俊杰丨攝影:王虎 童光輝 楊韜
通訊員:李倩倩 李俊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