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張雙雙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公布《國務院關于202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披露了教育、養老、高標準農田、惠農補貼等4項民生資金的審計情況。審計發現,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建設相關資金管理存在薄弱環節,補短板應補未補與過度建設并存,長板不斷加長,短板卻越來越短。
教室漏雨、宿舍破舊、電腦報廢、食堂無處擺放餐椅……一些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短板,令人揪心。然而,有的地方卻在未補齊短板的情況下,大搞形象工程。四川達州市通川區,有一所農村學校學生宿舍與餐廳設施簡陋,卻豪擲380余萬元,為另一所中學購入190株單價超萬元的名貴樹種。山西懷仁市,有五所農村寄宿制學校缺乏淋浴設施,竟耗費230多萬元,為兩所縣城學校修建假山、涼亭,裝點彩燈。學校間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離“人民滿意的教育”相去甚遠。
教育資源配置錯位,根子在政績觀錯位。一些地方熱衷于錦上添花,把資源一股腦地向“名校”“重點校”傾斜,如同平地起高樓,既皆大歡喜,又能彰顯政績;而雪中送炭則往往是洼地壘土,為薄弱學校增添一些基礎設施,不為人注目,“費力不討好”。有些人把干事和名利捆綁在一起,重面子輕里子,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的沉迷于打造領導“可視范圍”內的項目工程,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長此以往,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多了,雪中送炭的民心工程少了,導致最需要教育資源的地方,卻最缺乏教育資源。
“教育天平”一旦失衡,容易陷入“馬太效應”的怪圈,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重點學校由于在福利待遇上的優厚,使得師資力量越來越雄厚,優秀生源也越來越多。薄弱學校因資源匱乏、設施陳舊,師資不斷流失,難以培養出優秀人才,進一步拉大了與“重點校”的差距。這種差距使得農村基礎教育人才更加匱乏,普通學校越辦越弱,不僅引發新一輪基礎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出現,還會加劇城鄉、區域之間的教育不平衡,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木桶理論告訴我們,一個木桶能裝下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同樣,推動教育均衡發展,關鍵也在于補短板。這塊短板在哪?就在教育薄弱地區及學校。面向貧困地區,聚焦薄弱學校,國家教育部門明確了“保基本、補短板”的工作目標,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政策扶持,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
絕不能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而應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補在“短板”處,以求真務實的精神和擔當實干的作風,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讓每個孩子都能沐浴優質教育的陽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