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報道組
宜昌一家公司近兩年來干起了“囤碳”的買賣,不僅讓垃圾漲了“身價”,還讓臟亂的居民樓道換了容顏。
6月24日,“加快建成生態支點 尋訪美麗細胞”采訪組來到宜昌,一探究竟。
6月24日,宜昌市土街頭社區居民在垃圾分類智能投放站點投放垃圾。(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
垃圾分類有報酬
何為“囤碳”?
湖北省七彩連云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師易介紹,就是居民通過分類投放塑料瓶、紙張等可再生的碳密集型材料來領取虛擬“碳幣”,用于兌換生活必需品或服務,正向鼓勵居民正確分類投放垃圾,促進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和循環利用,達到減碳的目的。
“囤碳”的起點,是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
2023年成立以來,七彩連云公司在宜昌城區約60個小區設立了垃圾智能回收及垃圾分類投放站點,預計今年年底宜昌城區的垃圾分類智能回收箱將達到400個。
對于投放試點的居民來說,扔垃圾的“標準姿勢”是先進行垃圾分類打包,掃碼進入七巧連云公司開發的“睿碳”小程序,掃描二維碼、選擇投放垃圾類別,最后完成投放。垃圾桶內的智能設備會自動給垃圾稱重,實時拍照對比投放前后的影像并顯示投放重量。丟了多少垃圾、是什么類別、減了多少碳,一目了然。
“塑料垃圾分類后回收價格超過一元錢一斤,不分類的話只有2毛錢一斤。”投放試點土街頭社區工作人員范莉芹介紹,通過激勵機制,土街頭社區居民下樓的時候會順便把囤積的紙板、廢鐵、塑料瓶等可變現回收的物資帶來回收,這種“垃圾分類投放+再生資源回收+大件垃圾臨時堆放+便民服務”四站合一的模式改善了樓道里廢品堆積的狀況,居民樓道干凈整潔、住起來更舒心安全了。
收集來的廢品和垃圾將被送往七巧連云公司建設的分揀中心,進行下一步處理。目前,該公司正在規劃用地面積92畝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將實現再生資源回收與生活垃圾分類信息的全流程數據管控。
“碳幣”可兌換家政服務
如今的宜昌,有越來越多人參與這項“囤碳”的行動。在七巧連云公司的囤碳網點數據看板上,截至6月24日,宜昌已累計開設33441個囤碳賬戶,日活躍用戶量達到1800-2000人次。減碳站點回收超過一萬噸垃圾,累計實現碳減排量6696.87噸。
站點工作人員進行大件垃圾回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
除了回收帶來的金錢收益,在配套的“囤碳生活管家”微信小程序上,用戶還有“碳幣”入賬。用戶可以通過垃圾分類、廢品回收、志愿服務等渠道獲取碳幣,目前平臺已經發放了約1350萬枚碳幣,用戶中不乏碳幣“萬元戶”。
師易介紹,得到碳幣之后,市民可在小程序內的嚴選商城兌換米面糧油、酒水零食、土特產品等商品,100個碳幣能買10元商品。碳幣還能兌換洗空調、洗鞋子、全屋清潔等生活服務,服務者均為經七彩連云公司嚴選的第三方。“實現碳減排、打造美麗城市,需要年輕人參與,所以我們增加了適合年輕人需求的生活服務兌換功能。”師易說。
湖北省七巧連云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師易演示垃圾分類智能投放站點。(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
宜昌長江沿岸江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
宜昌長江沿岸江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
宜昌長江沿岸江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
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是美麗城市建設的應有之義。在探索江岸治理新模式的過程中,宜昌打造出一條優美的長江岸線帶,岸邊綠地上的休閑椅,由磷石膏制成;塑料瓶等垃圾回收設計為濱江景觀;化工企業的反應釜也被保留下來,成為沿江岸線一景……
記者看到,囤碳網點數據顯示屏上,采訪當日宜昌西陵區的空氣質量顯示為“優”。
(報道組成員:胡弦、汪子軼、張燦 通訊員:李斌、章單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