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東莞,外貿重鎮。這里是全球最大的電腦零部件生產基地,年出口各類鞋履超5億雙,玩具出口量占全球市場的75%……
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急劇上升,東莞外貿企業經營狀況如何?
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東莞外貿進出口貨值達6158.5億元,同比增長17.4%。其中,出口3717.4億元,同比增長11.2%。東莞外貿企業如何實現逆勢突圍?記者進行了采訪。
挑戰面前仍從容
外貿結構不斷優化,產業體系持續完善
步入廣東博力威鋰電芯及儲能電池生產車間,潔凈明亮的全自動生產線正全力運轉,高速卷繞機、疊片機、注液機與焊接機器人依次排布、高效協同,一個個大圓柱電芯接連下線。
“生產線滿負荷運轉,全力趕制美國訂單。”公司副董事長劉聰告訴記者,“雖然生產恢復,但還遠談不上‘高枕無憂’。目前,我們正加速提升印尼工廠產能,以提升企業生產韌性。”
奮力闖“關”,古歐家居也在突圍困境。該公司主營家具加工產品,90%用于出口。通過拓展多元市場,古歐家居與多家國內酒店集團達成合作,在關稅變化中基本穩住了出貨量。“未來不是等出來的,是拼出來的。國內新訂單和非美貿易頂上來,生意照樣轉得起來。”公司營銷總監秦斌說。
拓市場,保訂單。這一幕,在上一輪中美貿易摩擦中,東莞外貿企業已有感受,也作出了積極應對。今年,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多了幾分從容。
從容,源自外貿結構的不斷優化。
“幾年來,東莞外貿企業把鞏固傳統市場和開拓新興市場有機結合,國際市場變得更加多元。”東莞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說,2024年,東莞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額突破4054.5億元,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提升至29.2%;東盟躍居東莞第一大貿易市場,美國市場占比由14%降至12%,對單一市場的依存度顯著下降。
還有不少外貿企業看到了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近3年,東莞外資企業內銷額累計突破1.8萬億元。以博力威公司為例,2020年至今,出口占比從近八成降至一半。“目前,我們的業務已延展至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蛋糕’越做越大,今年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約70%。”劉聰說。
從容,也源自產業體系的持續完善。
“前幾年,有海外客戶勸我們去東南亞設廠,后來幾經考慮,還是留下了。”秦斌算了一筆賬,綜合考慮供應鏈成本、租金成本、產出比等因素,生產同樣一件產品,在國外制造成本要比在國內高出10%到20%。
成本優勢,源自產業配套優勢。以手機產業為例,在OPPO長安產業園周邊5公里內,聚集著67家配套供應商。背靠東莞成熟的產業集群,從手機外殼的鋁合金邊框,到攝像頭模組的藍玻璃濾光片,都能在半小時車程內配齊。
從加工貿易大市到國際制造名城,基于產業鏈齊全、供應鏈完善的優勢,東莞制造業加速邁向高端化。如今,超過22萬家工業企業在這片土地上蓬勃生長,支撐起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及裝備制造、新材料、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四大千億級產業。
轉型升級練內功
向高端化攀升,向智能化邁進,向品牌化躍升
挑戰之下,東莞外貿的亮眼表現,既依托于其不斷優化的市場結構,也得益于企業堅持不懈的轉型努力。
向高端化攀升,增強產品的不可替代性。
東莞濱海灣新區,OPPO運動健康實驗室,一項項新技術讓人大開眼界。“實驗室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能力,啟動50余項科研項目,取得150多項發明專利。”OPPO運動健康實驗室負責人曾子敬說,每一項科研成果最終都會賦能產品,大幅拓展智能手機的功能,有力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無獨有偶,在廣東鼎泰高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監熊列華看來,面對挑戰,最好的應對方式也是技術創新。
“我們研發生產的微型刀具,是生產電子線路板的關鍵設備,目前公司研制的精密微型鉆針設備已迭代至第四代,全球市場份額已提升至20%。”熊列華說,“近5年,公司產值年均增長30%左右,預計今年增幅將超20%。”
宜安科技通過開發非晶合金壓鑄一次成型技術,有望打破國外柔性齒輪壟斷;奧海科技不斷研發新技術,從手機充電器廠商蛻變為智能物聯充儲能、新能源汽車電控等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商……走訪東莞,以創新促轉型,成為不少外貿企業的共識。
向智能化邁進,持續挖掘降本增效空間。
挑戰面前,誰能做到更高性價比,誰就擁有更大主動權。
碼垛機器人高效搬運、連續壓面機穩定輸出、自動包裝機快速打包……走進徐福記沙琪瑪智能生產車間,從原料運輸到成品檢驗,基本實現全流程智能化。
“智能項目實施以來,不僅生產效率提升85%,產品品質也得到顯著提升。”徐福記制造總經理鮑喜濤說,智能化升級助推企業在同質化競爭中突出重圍,近3年產值年均增長8%。
明安運動器材也感受深切。“通過推行‘機器換人’,人工成本大幅下降,利潤率從個位數增長至10%左右,成為提升市場占有率的一大驅動力。”公司行政經理毛翠芬說。
以智改數轉為發力點,東莞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產業中已有1600多家規上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東莞也成功入選全國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
向品牌化躍升,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
“企業建品牌很難,但自主品牌能給企業帶來巨大增長空間。從單一做代工,到代工和品牌兩手抓,公司競爭力不斷提升。”深耕鐘表配飾行業四十余載,得利鐘表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仁告訴記者,今年得利鐘表與國外一家大型企業合作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鈷合金時尚配飾,預計未來兩年銷售額將達2億元,有力拉動出口業務增長。
得利鐘表的做法也是眾多外貿企業的縮影。東莞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多年發展,東莞外貿企業經營模式已發生較大變化,從原來大進大出的OEM(貼牌生產)模式轉向混合經營、內外銷并重的模式,OBM+ODM(自主品牌+自主設計)占比不斷提升。
政策幫扶增后勁
期待更多實招、妙招,助企更好“走出去”“轉內銷”
面對快速變化的國際經貿形勢,不少東莞外貿企業在多措并舉保訂單、促轉型、降成本的同時,也期盼能有更多政策幫扶,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一方面,從出口信保、跨境電商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讓企業“走出去”信心更足。
“求新求變往往與不確定性相伴而生,需要有更完善的風險防控和損失補償保駕護航。”劉聰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大力拓展非洲市場,信用保險保障需求上升,建議擴大出口信保承保規模和覆蓋面,穩定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信心。
“目前,跨境電商已成為不少外貿企業拓展出口業務的重要路徑。”作為一家跨境電商企業對消費者(B2C)進出口服務商,宏遠集團副總經理覃劍宇建議,進一步加大對跨境電商的支持力度,引導更多外貿企業通過跨境電商渠道出口。
響應企業期待,政策舉措陸續推出。今年4月,東莞出臺“穩外貿30條”工作方案,明確提出有序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政策覆蓋面、2025年新興市場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超50億美元,并對跨境電商企業合規開展業務給予支持。“我們將落實落細相關舉措,全力促進外貿穩量增效。”東莞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另一方面,提供對接平臺、優化營商環境,讓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步伐更穩。
調研中記者發現,外貿企業“轉身”國內市場并非易事。有鋰電池生產企業提出,目前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空間有限。也有玩具制造企業認為,一些相關行業標準還不完善,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近年來,東莞加工貿易企業積極向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轉型,目前已有超過20%的加工貿易企業通過內貿電子商務平臺銷售產品。東莞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從促進平臺對接、促進貿易便利化等方面入手,為外貿產品轉向國內市場創造更好環境,進一步穩定企業預期。
“經過多年發展和沉淀,我們有足夠的底氣和信心應對未知的困難和挑戰。”東莞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越壓越強”的韌性從何而來(記者手記)
韓 鑫
2025年上半年,中國外貿怎么樣?
面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有人憂心忡忡,認為企業生產經營挑戰重重。當記者真正走進東莞外貿一線時卻發現,更多企業表現出堅定的意志、充足的底氣。
挑戰面前,底氣從何而來?
底氣,來自產業韌性。經歷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上一輪中美經貿摩擦的風雨考驗,許多外貿企業抗壓能力更強,展現出“越壓越強”的產業韌性。
看市場端,無論是“轉身”國內市場,還是“開荒”多元市場,不少企業主動作為、開拓版圖、分散風險。挑戰來臨時,就能做到“手上有單,心中不慌”。
看產業端,東莞在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的產業鏈齊全、配套能力強,讓身處其中的企業能產出更具性價比、更有創新力的產品。采訪中,多家企業感慨,外部環境越復雜,中國產業體系完備的優勢越凸顯。
看企業端,近年來,不少企業持續加快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步伐,在技術、品牌、服務等高附加值環節加速攀升,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以不變應萬變。一位企業家的話讓人印象深刻,“打造搶不走的競爭優勢,才是不確定性里最大的確定性!”
底氣,來自政策儲備。面對風險挑戰,練好基本功、打好提前量、備足工具箱,就能做到“心中有數、手上有招”。
看儲備,近年來,東莞加快轉型升級,加工貿易占比逐年降低,與2018年相比,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占比下降4.3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出口占比提升至62.6%。從以加工貿易成就外貿大市,到以先進制造扛起外貿大旗,高質量發展的韌性更強。
看應對,外部挑戰一來,東莞率先出臺“穩外貿30條”,從辦好境內外展會到促進海外倉發展,從強化信保支持到加快成果轉化,政策鮮明、舉措務實,為的便是全力支持企業穩訂單、拓市場、保份額。
無論市場如何變化,背靠中國經濟這片大海,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完備的供給優勢,讓許多外貿企業心態更加從容。
回望過去的奮斗路,關關難過關關過;立足當下的奮發路,風雨無阻向前進;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時與勢在我們一邊。堅定信心、頂住壓力,練好內功、站穩腳跟,相信沒有我們跨不過的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