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柯利華通訊員劉世民
“一個冷門單位的女干部擔任扶貧工作隊長,行不行啊?”兩年前,聽說縣軍休所所長徐紅玉來駐村,羅田縣勝利鎮陳家山村黨支部書記陳新輝心里直打鼓。
一個月前,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對該村充分肯定。陳新輝感慨:“這個女將有一套,咱村貧困戶都感謝她。”
偏遠山村面貌新
從羅田縣城往東北60公里,到勝利鎮集市,再走30公里山路,就到了大別山深處的陳家山村。全村320戶1148人,散居在海拔748米的一個馬鞍形山梁上。“脫貧攻堅,不懼山高就怕腿軟。”3月21日,44歲的徐紅玉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2017年5月,她和工作隊員第一次從縣城驅車到村部,足足走了3個小時。
徐紅玉說,她們到村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規劃修建4公里的新路,但預算下來,要180萬元,資金是個大問題。
陳家山村是非貧困村,但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47戶485人,人數比不少貧困村還多,但獲得的政策支持有差距。
工作隊多次到市、縣、鎮爭取支持,新路終于在去年12月底建成,從縣城到村里比以前提速一個小時。
入夜,村里主要路口的17盞太陽能路燈,猶如鑲嵌在山村的一輪輪明月。兩年來,工作隊籌措資金近300萬元,建垃圾池、裝太陽能路燈、修文化廣場,陳家山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路好走了,灣里美了,山下來的人多了起來。”去年底,在徐紅玉的鼓勵下,貧困戶陳冬華在村里第一個將自家客房改建成農家樂。“開春后踏青賞花的客人多,上個周末接待五六撥客人就餐。”陳冬華說。
產業脫貧辦法多
“老陳大哥,野菜喂養土豬,也要注意預防非洲豬瘟。”當日中午,走進貧困戶陳勝冬家,徐紅玉關切地叮囑。“這個冇忘記,去年您請來的專家講過。”陳勝冬笑著說。今年51歲的陳勝冬,一家四口,兩個孩子讀書,致貧原因是妻子生病長年吃藥。前年底,聽聞陳勝冬有養豬脫貧的想法,徐紅玉跑遍畜牧局、環保局、農商行、鎮政府等多家單位,幫助爭取資金辦手續建起6間豬舍。“去年賣出16頭土豬,毛收入4.8萬元,純賺一半。”陳勝冬說。
進村第一天起,徐紅玉就和隊友們走訪147戶貧困戶,逐一摸清家底,為每一戶“定制”幫扶措施,確定具體脫貧辦法和時間步驟。“群眾都夸她抓產業有辦法。”陳新輝說,閑暇時,村民都愿意到徐隊長的住處坐一坐,討個主意。
徐紅玉深知,脫貧需要發展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她發現,陳家山村家家戶戶用高山泉水釀造老米酒,但大都自釀自飲,很少外銷。“這不就是很好的產業嗎?”2017年,徐紅玉動員能人陳勝蘇回鄉創辦老米酒產業合作社,吸納43個貧困戶入股,按照統一生產、統一銷售、利潤分成的方式集中經營。去年,25萬公斤老米酒成為遠近聞名的“搶手貨”,貧困戶每戶分紅3000元。
夫妻雙雙把貧扶
徐紅玉愛人熊勇在鳳山鎮瓦窯嶺村擔任第一書記,兩人是全縣400多駐村扶貧干部中唯一一對夫妻。
2017年剛來時,正值兒子高考備戰的關鍵時期。“孩子怎么辦?”記者問。“只好托付給年邁的爺爺照顧。”徐紅玉說完,半天沒吭聲。
每周一早晨,夫妻二人背著背包出門,直到周末才能團聚。“前年遇上大雪封山,她在村里住了一個多月。”熊勇說,他和徐紅玉更像是工作伙伴,每次打電話,她基本都是問扶貧的事。
據介紹,截至2018年底,陳家山村貧困戶全部如期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過5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8500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