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村集體負債50萬元到收入170萬元,從渙散村蛻變為“黃梅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十強村”“湖北省級生態示范村”“省級文明村”,黃梅縣孔壟鎮新安社區變化從何而來?
新安社區黨支部書記童元良說,以思想破冰盤活土地資源,做強集體經濟,建設美麗鄉村,改善民生事業。
跳出慣性,發展集體經濟
新安社區位于孔壟鎮區,曾是一個村,“看到村里經濟落后、環境臟亂,很是心痛?!?009年,在南方打工的童元良接任新安村黨支部書記,挑起了強村富民的重任。
童元良說,當時村集體在鎮上有39間門面,以及一個農貿市場,因殘破不堪,沒有人交租金,加上村里沒有發展產業,導致村集體負債51.8萬元。
當年,童元良陸續將門面收回,翻新加蓋樓層再出租,次年門面收入增加50萬元,償還集體負債。隨后幾年,童元良加大投入建設農貿市場,將原來的“鐵棚”市場建設成兩層樓房,再租給農戶,村集體收入不斷增加。如今,村里每年僅收租金這一項集體收入就超過60萬元,158戶村民在菜市場就業、做生意。
“長遠發展還得向土地要效益?!?013年,童元良帶動村民種植大棚蔬菜。新安社區是傳統蔬菜種植村,500畝田地有400畝種植露天蔬菜,因為靠天吃飯,產量低、淡旺季接不上茬,導致畝產效益并不高。
沒想到,聽起來是好事,村民卻不買賬?!耙恢倍悸短旆N,為啥改?”“咱們從來沒種過大棚蔬菜,沒有技術,能成嗎?”鄉親們紛紛表達自己的顧慮。
見此,新安社區打破村民一家一戶分散種植和銷售的模式,成立黃梅縣新安蔬菜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引導農民種植設施蔬菜,還與華中農業大學合作,引進優良品質及種植技術,發展反季節生態環保蔬菜產業,每月請來專家傳授種植技術。
童元良說,新安蔬菜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供應農資、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真正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組織起來,由“單打獨斗”轉變為“抱團經營”,擴大在市場上的話語權,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大棚蔬菜畝均效益超過2萬元,比之前翻了一番。
脫貧戶朱求軍種有11畝大棚蔬菜?!扒炎訌姆N植到收獲只要50天左右,一年可以種三茬,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彼f,去年收入20多萬元。
不等不靠,建設美麗鄉村
村莊環境也在悄悄發生改變。
一條條水泥路縱橫交錯直抵農戶家門,一座座仿古港橋橫跨中心渠,一排排徽式民房整齊沿渠而建……十余年來,新安社區持續建設美麗鄉村,主干道黑化1000多米、產業道硬化路5000多米,水泥路鋪到群眾家門口,家家門前綠植環繞。走在村子里,詩人王維筆下《山居秋暝》的意境撲面而來。
“過去,村里中心溝渠是一條臭水溝,長滿了水葫蘆,兩旁的房屋參差不齊,廁所都修到了村道上?,F在環境變美,常有鄰村村民過來散步、嘮家常。”社區老黨員童漢桃欣慰地說。
漫步中心渠,綠柳成蔭,鳥語花香,魚翔淺底,廊橋棋布,頗具江南水鄉風韻。童元良說,治理這條1500米長的中心渠,包括河道開挖、疏浚以及河道兩側的綠化美化,最難的是污水管網敷埋。
“在過去的條件下,農村根本就沒有污水處理這個概念,雨水以及平時產生的生活污水大都排進了河道,如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高了,再像過去那樣肯定不行?!毙掳采鐓^黨支部咬緊牙關,在河道治理中引入生態治理概念。
童元良說,實施雨污分流、管網地埋,意味著工程增加費用500萬元,在沒有上級項目支持下,對村集體來說是一筆投入,“建設美麗鄉村,不能等也不能靠?!?/p>
從2010年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新安社區多渠道累計爭取項目建設資金和籌資已達4000余萬元。
民生至上,成就文化品牌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月18日下午,新安社區百姓舞臺上,響起黃梅戲《天仙配》的韻律,一群村民盡情吹拉彈唱,歡笑聲不斷。
“三四年前,社區建起文化廣場,我們這些黃梅戲愛好者,每天都來這里撥弄撥弄。”一曲唱下來,蘇夢仙意猶未盡。她站在舞臺上,手往南指,“這個廣場,每晚有六七十名婦女跳舞,對面是農家書屋,村里的中小學生經常到那里借書?!?/p>
童元良說,過去,鄉村文化場館不足、設施簡單,村民在家附近難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務。2017年,村里籌集300萬元,建成文化廣場、塑膠籃球場、農家書屋、百姓舞臺、村史館等文化場所,滿足鄉親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來到新安社區村史館,推門而入,映入眼簾的是一件件擺放整齊的老物件,墻上張貼的圖片和文字,無聲地訴說著新安社區的過往和發展變化,勾起人們綿綿的記憶。
童元良說,這些老物件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可能有些陌生,但在以前,它們都是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村“兩委”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多次走訪村民、查閱相關資料,收集整理村民們過去使用的生產、生活用具等實物,建成了村史館,讓后人記住祖輩的艱辛,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村史館就像一塊磁石,有意想不到的吸引力?!弊蚤_放以來,前來村史館參觀的黨員群眾上萬人次,好多老黨員、老同志看了一遍又一遍,還帶孫輩來學習,有外地親戚或游人來參觀時,他們會主動做向導進行解說。
童元良認為,悠久的文化遺存、質樸的鄉土風情,不僅是永存的精神財富,更是寶貴的發展資源,于鄉村振興戰略意義非凡。(徐良豐 南策朗)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