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時節,走進鳳凰街道瀾湖社區豐潤園小區,新劃的生態停車位整齊劃一,21部加裝電梯矗立在樓宇間,小游園里孩童嬉戲、老人閑談……處處洋溢著溫馨的生活氣息。這個始建于2002年的小區,曾因停車難、設施老化等問題困擾居民多年。如今,通過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該小區不斷深挖激活居民自治熱情的基層治理智慧,實現了從“問題小區”到幸福家園的解困逆襲。
破局
黨建引領,織密治理“一張網”
“以前停車全靠‘搶’,綠化帶被軋得坑坑洼洼,鄰里矛盾不斷。”回憶起曾經的亂象,居民們感慨良多。
經過幾輪“小區夜話”征集意見,居民對停車位改造、加裝電梯等需求迫切,瀾湖社區黨委用“先解決問題,再融合升級”的思路,構建起“黨建+片區”治理模式。
“小區被科學劃分為5個片區,建立‘社區黨委—小區黨總支—片區專班—樓棟長—居民’五級聯動機制,形成治理合力。”該社區黨總支書記李靈介紹,社區黨委統籌資源,小區黨總支聯合業委會、物業公司成立三方協同議事會,挖掘出61名懂技術、善協調的“能人”組成專班,擔任調解員、監督員。
老黨員童先波主動請纓擔任片區長,帶領居民清理雜物、規劃車位,“黨員帶頭,群眾才愿意跟著干。”他說。
共治
居民做主,激活自治“內生力”
“加裝電梯費用怎么分攤?”“小游園要不要保留健身器材?”這些關乎居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在“小區夜話”平臺上被反復討論。社區通過33場座談會、130條民意征集,讓居民從旁觀者變成決策者。
生態停車位改造是首個“大工程”。社區創新“124569”工作法:1個目標、2個底線、4個結合、5個原則、6大任務、9個步驟。最終987戶居民有840戶投下贊成票。
“自家的工程,必須盯緊質量。”改造過程中,居民自發成立監督小組,退休工程師包幼明、李如松每天拿著卷尺測量車位尺寸,居民姜麗芳負責管賬,汪如意、陳柳林等主動為工程隊送水……如今,630個生態停車位規范有序,小區消防通道暢通無阻,完成這項“大工程”居民們尤為自豪。
加裝電梯更是凝聚了鄰里智慧。低層住戶擔心采光,高層老人盼著便利,片區專班人員逐戶走訪,設計“階梯分攤方案”化解資金難題。隨著21部電梯陸續啟用,80歲的王奶奶再也不用為上下樓發愁:“以前買袋米得等周末兒子回來,現在隨時能下樓曬太陽!”
蝶變
文化潤心,繪就家園“同心圓”
硬件改造只是起點,社區治理的關鍵在于“聚人心”。小區業委會以“我的小區我做主”為主題,舉辦書畫展、鄰里廚藝賽、趣味運動會等,挖掘出“剪紙達人”“書法能手”等社區明星,讓居民在互動中增進感情。
“鄰里公約”的制定更是一場價值觀共建。通過樓棟議事會,居民們自發約定不亂堆雜物、文明養寵等條款,監督員每日巡查,樓道環境煥然一新。小游園改造后,居民們捐出家里的閑置工具和書籍等,構建起互助共享的社區新生態。
“現在小區就像個大家庭,誰家有事在群里喊一聲,馬上有人幫忙。”業委會主任余輝說。自開展治理以來,居民累計自籌資金134.6萬元,參與志愿服務超2000人次,小區投訴率下降80%,物業費收繳率躍升至98%。
啟示
老舊小區治理的“豐潤園樣本”
豐潤園小區的蛻變,是鄂州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通過黨建引領織密組織體系、民主協商激活居民自治、文化浸潤凝聚小區共識,探索出一條“花小錢辦大事、靠民力解民憂”的老舊小區改造路徑。
“基層治理不是替民做主,而是讓民做主。”鳳凰街道黨工委書記陳龍祥總結道。如今的豐潤園,秉持“賦權于民,激發潛能”原則,不斷書寫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故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