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鄧卓遠)這里,是黃州夜經濟的“不夜城”。每當城市進入靜謐狀態,華燈初上的懷民街,總會飄來各色美食香味,響起此起彼伏的歡聲笑語。懷民街是這座城市的一張名片,它不僅是黃州區的“小吃街”,更是一條“文化街”。
“這條街原來很冷清,后來建了新學校和小區,現在人就越來越多了。”攤主小王忙著揮舞鏟子,鍋中的特色炒飯冒著香氣。他一天的目標是賣出50碗炒飯,但夜越深,他的生意越好。曾經的冷清街巷不見了蹤影,懷民街亮起來了——烤肉串上的羊肉冒油漬,鋪滿鐵板的魷魚盤起金黃色的邊,小龍蝦在鹵汁中翻滾出紅褐色......深夜中,小販的叫賣聲、食客的歡笑聲匯成一曲“交響樂”。
大排檔前的停車位上,各種車輛一字排開,小麗在飯桌上跑堂:“每天都是這樣,桌桌都是宴席,忙都忙不過來。” 在一家火鍋大排檔前,美女主播點開手機,紅紅的湯,歡笑的吃客,線上線下的熱鬧在此刻匯集。住在附近的年輕媽媽牽著孩子在這里漫步:“這里什么好吃的都有,我們下班了,帶小孩出來轉轉,成了習慣。”來自江西的游客則感嘆黃州小吃如何有特色,價格實惠。
這條被民間命名為“懷民街”的小吃街,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謫居黃州的蘇軾行至承天寺尋訪好友張懷民,而“懷民亦未寢”,兩人隨后并肩漫步于中庭。如果當年黃州有這樣一條小吃街,蘇軾一定會約上懷民,一起擼串、喝酒、吟詩。因此,民間將這條晚上才亮起來的“野生”小吃街命名為“懷民街”,著實寄托了一方民眾“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樸素情懷。
懷民街上千人客流,“夜經濟”的繁榮,是城市管理者智慧的體現。環顧四周,從蘇軾的承天寺夜月到今天的懷民街燈火,黃州的夜,從來都不寂寞。當人們捧著熱乎乎的小吃穿行于霓虹之下,當小販們的笑顏在鏡頭前綻放,懷民街早已不是小吃街的同義詞,它還是城市記憶、經濟發展的縮影。愿舌尖上的幸福、文化里的溫情,能在規范與ip中經久不衰,懷民街能真正成為黃州送給世界的那一張“夜經濟”名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