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鐵大橋院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田道明(右)做客湖北日報企業家全媒體縱橫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通訊員 鄧達 曹雪
一家橋梁設計院,培養出了4名院士,是中國橋梁原創技術策源地,掌握了中國最多的橋梁原創技術。
它就是位于武漢的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簡稱中鐵大橋院)。
因建設武漢長江大橋而生的中鐵大橋院,72年來用千余座“祖國需要的橋、人民滿意的橋”,暢通條條國脈。
5月14日,中鐵大橋院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田道明做客湖北日報5G演播室,講述了自主創新突破“卡脖子”核心技術的橋故事。
企業名片
中鐵大橋院成立于1950年2月,從1957年通車的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起步,72年來在海內外勘測設計1000多座橋梁,包括眾多世界級跨江、跨海大橋,擦亮“中國橋”名片。從開始舉全院之力勘測設計武漢長江大橋,到如今在大江大河、雪山高原、深海島嶼同時勘測設計數十座大橋;從一家專注橋梁勘測設計的專業設計院,到布局拓展成為一家面向大交通、全領域發展的“雙綜甲”綜合設計咨詢集團;從自主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到主動與全球共享科技成果……中鐵大橋院的奮進腳步,從未停歇。目前,集團職工2000余人,碩博比例高達50%,先后培養了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30余名國家級專家;榮獲2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1項國際橋梁大獎、200余項省部級以上獎勵。
精彩語錄
一橋飛架,穩坐百年。
為國筑橋,踏平坎坷;超越自我,征服江河。
面對從未建設過的橋梁類型,“拍板”往往是最難的,這考驗著橋梁設計者的膽識、決心和能力。
中國橋梁人才的殿堂
2021年11月,中鐵大橋院總工程師高宗余新晉中國工程院院士。至此,中鐵大橋院院士增至4名,我省成為全國橋梁界兩院院士最多的省份。
“陳新院士,我國橋梁深水基礎奠基人;方秦漢院士,我國現代鋼橋技術奠基人,在他推薦下,中國大規模使用國產橋梁鋼;秦順全院士,開創斜拉橋無應力狀態控制技術,解決了大跨度斜拉橋多項關鍵技術難題;高宗余院士,使我國斜拉橋技術在國際上具有獨創性……”說起一位位“橋星”,田道明如數家珍。
被譽為中國橋梁人才殿堂的中鐵大橋院,伴隨著新中國成立而生。
1950年2月,為打通京廣鐵路大動脈,在武漢修建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鐵道部成立“武漢大橋測量鉆探隊”,主要負責大橋勘測工作。這個“鉆探隊”,就是中鐵大橋院的前身。
1956年,毛澤東主席在聽取大橋建設情況匯報時要求“建成學會”。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他們采用“管柱基礎”這一當時世界上最新的筑墩方法,使武漢長江大橋提前兩年建成通車。
牢記毛主席的囑托,該院在建造百年之橋的同時,也建立了一座座“傳、幫、帶”的傳承之橋,為中國和世界橋梁事業發展培養了一代代優秀科技創新人才。
72年來,該院先后培養了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30余名國家級專家。
“高層次、高職稱、高學歷”,是中鐵大橋院人才的最大特點。田道明介紹,中鐵大橋院在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下,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強化高端專家的示范效應,開展科研項目的“揭榜掛帥”,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中國橋梁事業中來。
他透露,該院堅持深化人才薪酬分配機制改革,突出價值創造導向,探索實施多元化中長期激勵,進一步激勵廣大人才的工作積極性。作為科改示范企業,中鐵大橋院創新科研項目組織管理機制,開展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的考核評價,加大對青年科技人員的激勵,敢于給年輕人擔綱大任的機會,創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
以原創技術打破“中國人行不行”的質疑
中國現代懸索橋的開創者、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鐵大橋院前副總工程師楊進曾經說過:“別人做沒做成過,那是別人的事;我們能不能做成,就是我們自己的事?!?/p>
20世紀60年代初,在進行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公鐵兩用橋梁——南京長江大橋設計時,他們解決了橋址水深流急、基巖強弱不一的難題,打破了外國專家“在南京江面上不能建橋”的論斷。
20世紀90年代初,在中國第一座現代懸索橋——汕頭海灣大橋的設計中,采用非常規的預應力混凝土加勁梁結構,填補了國內現代懸索橋設計的空白。
新時代,在世界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際鐵路、一級公路為一體的過江通道——常泰長江大橋設計中,他們又實現了“四個世界首創,六個世界之最”。
設計,并不是圖紙一畫完,就可一勞永逸。
田道明說,很多橋梁設計方案從理論上看起來是可行的,但是到底能不能落地,需要橋梁設計者根據自己的經驗、知識做出判斷。
演播室里,田道明拿起一個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的橋模,臉上充滿自豪。
“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大跨度雙層懸索橋,而且從鋼纜索到鋼箱梁全部國產化?!彼榻B,一跨過江的楊泗港大橋,由數十條纜繩支撐起橋梁的全部重量。這座大橋自身荷載,相當于一艘航母的重量,對主纜的力學性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而當時,世界上還沒有如此高強度的鋼絲。
徐恭義,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鐵大橋院副總工程師。這位美國國際橋梁大會約翰·羅布林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負責設計楊泗港大橋。
多年來,徐恭義憋著一股勁:修了這么多年的懸索橋,核心材料不能再依賴從國外進口了。他大膽提出,用中國自己研發生產的主纜鋼絲替代進口。最后,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該院和鋼鐵廠家聯合生產出目前世界懸索橋中強度最高、力學品質最好的超級鋼絲。
一根細細的鋼絲,不僅首次在楊泗港大橋上實現超高強度鋼絲完全國產化,更以原創技術打破了“中國人行不行”的質疑。
在一代代的傳承中,中鐵大橋院眾多院士大師們聚焦“卡脖子”關鍵技術,率先突破難題,在推動實現橋梁產業“全面國產化”的同時,成功開辟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橋梁產業鏈自主創新之路。72年來,中鐵大橋院在海內外勘測設計1000多座橋梁,世界排名前十的斜拉橋、懸索橋、拱橋、梁式橋中,一半以上出自該院之手,成為了國內擁有橋梁原創技術最多的一家企業。
構建原始創新策源地
新時代,面對國家建設不斷加快、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中鐵大橋院始終堅持“處在高端、站在前沿”的科技發展方針,不斷推進著傳統產業與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融合。
在設計軟件的研發上,該院填補我國在該領域的多項空白,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非線性求解能力達到國際最高水平。田道明稱,自主研發的大跨度纜索承重橋梁精細化分析平臺,打破對國外軟件的依賴并實現超越,成果已成功應用于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等30多座大型橋梁。
同時,他們推進數字化業務創新、技術服務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2021年,該院在全國橋梁界率先開展橋梁工程勘測設計標準化建設,并全面啟用項目管理系統,將質量管理流程與貫標工作在線上全面鋪開運行。目前已成功實施了以武漢青山長江大橋、宜昌伍家崗長江大橋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項目的生產組織,在復雜綜合項目的生產組織和質量管理方面取得新突破。
田道明透露,近期湖北省發布《關于促進全省工程勘察設計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給橋梁企業助力湖北武漢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建橋之都”,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發展契機。
未來中鐵大橋院將以設計為龍頭,與湖北橋梁全產業鏈企業強強聯手,共同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橋梁產業原始創新策源地,加速推動我國橋梁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頂端,助力湖北武漢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建橋之都”。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