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鐸印
“這款耳環是用中藥茯苓做的,這些手鏈是青皮、白芷、郁金做的。”在長江文化藝術季“錦繡長江”非遺展示活動上,一排由中藥制作的首飾格外吸睛。此外,恩施玉露制成冷泡茶飲、祁門紅茶做成茶含片、成都蜀錦制成“新中式”服裝、龍泉青瓷燒制成生肖擺件……傳統技藝與現代時尚相融合,讓不少觀眾嘖嘖稱奇。(10月28日湖北新聞網)
把非遺“老物件”玩出“新樣式”,在非遺展中比比皆是。在“品味長江”展區,人們還可以品嘗各地傳統美食的獨特風味,感受熱鬧的煙火氣。非遺就是生活,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遺+旅游”呈現出越來越蓬勃的態勢,一些與非遺相關的項目以其多彩形式、深厚內涵,帶給游客不一樣的體驗。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淀,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很多非遺項目具備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通知,要求牢牢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旅游發展的規律特點,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非遺,始于歷史,千年傳承;非遺,亦行于時代,融合創新。為了讓游客在“非遺”里更好感受“詩與遠方”,各地方應積極探索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模式,依托充滿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非遺底蘊,為旅游業注入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運用豐富的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讓非遺之美浸染更多人間煙火,將文化要素注入到旅游特色化、品質化、產業化發展之中,從而讓游客更多了解地方歷史文化,繪就“詩與遠方”的新畫卷。
文化是旅游業發展的核心,也是吸引游客的神韻所在。充分展示非遺文化的魅力,用獨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建立形成“產、學、研、購、玩、觀”立體運營模式,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非遺文旅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