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沈素芬 通訊員鄒玉萍)“衣食住行,業教保醫”,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事,更是百姓民生需求的具體體現。全面地傾聽民聲、高效地回應民意,是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的方向所在。
2023年,大冶市搭建“民情通”統一訴求處辦平臺(以下簡稱“民情通”平臺),聚焦多元化民聲民意,構建社情民意多路匯聚、訴求事項閉環處辦、強化部門聯動和數據賦能的接訴即辦工作機制,全力以赴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的關鍵小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圖為大冶市民情通平臺訴求渠道示意圖
“試試看”到“真管用”
多路匯聚 繪出社情民意“全景圖”
“我們也不知道找誰,商量了一下,還是打12345試試看。”市民石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村與201省道(金鋪路)連接的T字路口坑洼不平的問題存在好幾年了,“之前找村里、找鎮上都沒人當回事。這回通過撥打12345熱線,沒想到問題很快得到解決。”石先生高興地表示,這個熱線是真管用。
這樣的“管用”,也讓通過“互聯網+監督”平臺求助的另一位市民石先生感同身受,“2023年年底,我種植的樹因國家電網工程項目被砍伐,但至今未收到賠償款。后來,我將問題反映到‘互聯網+監督’平臺。”今年9月,在收到上述問題后,大冶市紀檢監察信息中心將信息推送到“民情通”平臺,平臺研判分析后將工單派給大冶市供電公司,供電公司迅速進行核實并與市民取得聯系。目前,相關賠償事宜正在落實中。“供電公司說賠償款月底到位了,我肯定是滿意的噻。”回訪中,石先生對平臺的作用頗為認可。
多渠道、多端口收集社情民意,最終匯聚至一個平臺統一處辦,這是大冶市“民情通”平臺的亮點之一。“截至目前,我們已經整合了12345熱線、12315熱線、互聯網+監督平臺、今日大冶公眾號、云上大冶APP、冶好辦小程序等12個訴求渠道。”大冶市“民情通”平臺負責人進一步介紹,各渠道信息匯聚至“民情通”平臺統一辦理,既解決了群眾需要分辨各渠道受理范圍的難題,又統一了群眾訴求處辦流程和標準,還能全面地反映市民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
圖為大冶市召開不滿意工單整改落實推進會
“問題來”到“滿意歸”
環環相扣 形成訴求處辦“大閉環”
“感謝12345熱線,我之前反映的舊房重建審批不通過的問題終于解決了。”9月20日,市民詹先生特地致電12345熱線表示感謝。
據悉,今年7月底,市民詹先生向“民情通”平臺反映舊房重建審批不通過的問題,屬地政府作出回復后詹先生表示不滿意。之后,平臺進行二次交辦,并作為不滿意件進行通報。直至詹先生來電回復問題已經解決,平臺才將工單進行歸檔。
“每次收到群眾的感謝來電,對我們都是一次極大的鼓勵!”大冶市“民情通”平臺工作人員表示。
據介紹,今年,大冶市制定《大冶市“民情通”平臺接訴即辦管理辦法(試行)》《大冶市持續深化“民情通”訴求處辦機制提升處辦質效工作方案》《大冶市“民情通”平臺知識庫管理辦法》等制度文件,圍繞“全面研、精準交、高效辦、跟進督、圓滿結”的大閉環工作機制,緊盯受理、派發、辦理、回訪、督辦、研判、辦結、移交等關鍵環節,壓緊壓實責任鏈條。
今年1-9月份,平臺共匯集群眾訴求8.86萬件,派發工單1.52萬件,撥打回訪電話7000余次,反饋承辦單位自查整改工單約1400件,召開不滿意工單整改推進會2次,組織現場協調督辦12次,推動訴求處辦“有始有終”。
圖為大冶市召開部門聯席會協調部門派單爭議
“一家管”到“共同辦”
多方聯動 繪就訴求處辦“同心圓”
“這幾個培訓機構沒有辦理辦學許可,監管的責任主體不是我們。這批工單我們先承接下來,建議平臺梳理一下明確責任單位。”9月30日,大冶市“民情通”平臺召開聯席會,就消費糾紛類訴求交辦中常見的爭議點,組織14家單位進行聯合研判,明確工作責任。
今年以來,大冶市“民情通”平臺實行首接負責制,確有異議的,先辦理后再申請派單異議。由政數部門牽頭,組織編辦、司法等單位對派單異議進行聯合研判,進一步明確責任。“這樣既有利于減少退單提高交辦效率,又能減輕部門思想負擔維護承辦單位的積極性。”大冶市“民情通”平臺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承辦單位退單的情況明顯減少,退單率從去年的19.8%下降至5.29%。
此外,大冶市還建立“1+N”督辦模式,“民情通”平臺聯合營商環境、文明創建、應急、司法、經信等部門共同督辦,為相關單位配備定制賬號,這些單位不僅可以隨時登錄平臺查看本行業的相關工單,同時也可以對不滿意件進行協調和跟蹤督辦,調動多方資源,推動問題解決。
今年9月份,市民反映“通信線桿倒塌砸壞了自家圍墻,運營商答應賠償卻遲遲不能兌現”。平臺了解后,得知該線桿為三家運營商共用線桿,但各家對賠償如何分擔無法達成共識。最終,在市經信局的協調下,該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圖為大冶市召集部門單位現場協調督辦
“小問題”到“大民生”
用好數據 賦能精準服務“加速度”
6月14日,大冶市“數公基”建設“一期”通過階段性驗收,成為全省首個通過驗收的“數公基”建設試點縣(市)。大冶市“民情通”平臺通過與“數公基”對接,獲取了“一標三實”、城市部件及網格事項等數據共計70余萬條。這些豐富的數據資源,對“民情通”平臺的數據規范、分派調度、分析研判和數據治理都有積極作用。
“在受理環節記錄群眾訴求時,基于‘一標三實’等信息的支持,工作人員可以更快更準地記錄相關信息,減輕工作量。”大冶市“民情通”平臺負責人表示,以前,話務員要等訴求人把地址信息全部表述完,再一個字一個字打上去,如今通過“數公基”賦能,可以快速定位小區全稱,并關聯到所屬的街道、社區、網格等情況。
另外,依托“一標三實”、網格、城市基礎部件數據的支撐,可以明確工單所屬區域,便于工作人員對權責邊界問題進行清晰劃分,大大提高派單的準確度,減少部門之間相互推諉。
據介紹,在分析研判環節,基于“數公基”的數據支撐(精準到街道、社區和網格),大冶市“民情通”平臺對數據分析研判更加精細化,可以站在不同的區域層級上進行民情訴求的分析,更有利于定位問題和精準治理。“如群眾反映較多的噪音擾民、車輛違停等問題,我們通過定期梳理分析、提出意見建議,可以真正實現從解決‘一件事’到解決‘一類事’的轉變。”大冶市“民情通”平臺負責人說。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大冶市“民情通”平臺累計發布日報180余份、周報36份、月報8期,報送拖欠工資、消防安全類、消費糾紛、街道、鄉鎮問題分析專報共5篇,為部門履職和政府決策提供有價值的數據參考。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群眾幸福感的日益提升,離不開基層治理的不斷創新。大冶市“民情通”平臺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不斷完善工作機制,以百姓民聲為方向、以一個平臺為載體,更高效地解決群眾訴求,不斷提高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和幸福感。
報名單位:大冶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
【專家點評】
精準解決好百姓的“關鍵小事”
□周呈思(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大冶市“民情通”平臺通過整合資源和數據賦能,精準高效解決了市民的實際問題,實現民意的快速響應與閉環處理。平臺不僅提升了民眾的獲得感,也為基層治理提供了創新路徑,展現了“共同締造”在民生領域的成功實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