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支點建設智庫懇談會中部專場。(湖北省社科聯供圖)
去年深秋,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殷切寄望湖北“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今年2月,湖北省“新春第一會”發出了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動員令。
今年2月份以來,由湖北省社科聯策劃指導,湖北省國家治理研究會、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單位聯袂主辦的湖北支點建設智庫系列懇談會相繼成功舉辦,五場高規格研討活動于6月17日圓滿收官,為湖北支點建設凝聚智慧、匯聚力量。
跨越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粵港澳、中部五大區域,吸引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四川、浙江、湖北等15個省市近200位政商學界專家深度參與。從北京的戰略謀劃,到上海的創新思辨,從成渝雙城的協同路徑,到粵港澳大灣區的開放經驗,一場場“頭腦風暴”持續激蕩,為湖北支點建設精準把脈、建言獻策。
“系列懇談會構建起跨區域、跨領域的高端對話平臺。”湖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愛國介紹,活動匯聚全國重點區域的黨政智囊、高校學者與企業精英,通過多層次交流機制凝聚發展共識,社會影響力與決策參考價值持續提升。
京津冀專場直擊:“什么是支點,怎樣建支點”
京津冀專場直擊“什么是支點,怎樣建支點”的核心命題。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顧問范恒山認為,支點建設須具備兩個關鍵要素:一是自身實力強,即綜合實力強、區域競爭力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強;二是要有擔當,能起到示范、輻射、影響、帶動作用。具體而言,湖北要結合國家戰略和自身謀劃,打造功能平臺,使其成為政策延伸的載體和發展的重要支撐。抓好“光、芯、屏、端、網、智、數”產業,在產業發展上領先一步。
國務院研究室原副主任向東表示,湖北要著眼于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善用沿江優勢,做好對內對外高水平開放。湖北除了要緊跟國家的對外開放戰略外,還要在對內開放上做文章,加快向東、向南融入的步伐,向西與RCEP等的對接。要充分發揮“農業、工業、科技大省的優勢”,推進高質量發展。
“湖北要在更開闊的視野范圍、在國家發展的大局層面,來構建本區域對中部地區的輻射力、牽引力。實現這樣宏偉的目標,需要硬實力支撐,也需要軟實力賦能。”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光明日報社原副總編輯陸先高說。激活湖北內生發展動能,需要增強湖北對投資和人才的文化吸引力,促進湖北外向型經濟發展,塑造湖北新形象,提升湖北美譽度。湖北需要通過更具時代感的表達講出湖北好故事。只有通過創新內容生態建設,把文化資源借助新型媒體內容形態,轉化為大眾的情感共鳴,湖北的“知音”氣質才能更好地轉化為發展勢能。
“把湖北打造成為國家AI支點和全球AI策源地。”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沈體雁建議湖北大力發展AI產業,在湖北省“十五五”規劃中,將AI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納入財政專項支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創新AI算力補貼政策,鼓勵開展城際算力協同,打造多層次算力共同體。進行模型治理創新,把湖北打造成為“模谷”,千模、各種算法、百算賦能千行百業。
還有專家提出,“支點要有尖度,即高精尖的產業;要有硬度,即硬核實力和影響力”,“支點要有深度,即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文化影響力”,對支點的內涵作出深刻闡釋。
長三角專場建議:湖北應完善創新支持體系
長三角專場,專家們把脈湖北特色發展,深入探討了湖北加快建成支點對中部、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發展的重大意義和支點建設的戰略路徑等問題。
上海市社科聯原主席王戰表示,湖北要聯合長江上下游共抓大保護、共建國家文化公園、共謀經濟帶發展。支點建設不僅僅是搞經濟支點,同樣要在長江生態和長江文化上有所作為。比如,共同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策劃高端文旅IP。抓住中國郵輪經濟的黃金發展十年,打通長江郵輪經濟,讓國內外有購買力的游客去中部、西部旅游。
“湖北可充分借鑒江浙經驗,完善創新支持體系。”浙江省湖北商會執行會長、杭州湖北商會會長陳步東認為,湖北可借鑒浙江的產學研轉創用“六位一體”模式,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創新支持體系,比如可在武漢光谷試點,為有潛力的高新技術企業配備懂技術懂政策的專員,建立從企業研發到上市的全周期檔案。湖北與江浙地市要充分聯動,建立創新伙伴關系,共享兩省科創資源,在合適的對口城市開展試點,形成湖北攻關+浙江驗證的協同機制。
華東政法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羅培新表示,優化營商環境是基礎命題,世界銀行評估體系值得借鑒。政府要為“最少受惠者”制訂最大利益的公共政策,重點保障小微企業和初創主體權益,實施新就業群體“7天免費住宿”等兜底政策,完善幫扶體系,增強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建立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同時,對標世界銀行新營商環境評估體系中關于充分就業和體面就業的指標,建議在批發零售等領域保留一定比例的傳統業態,保障中低技能群體和底層民眾的就業空間。
上海市湖北商會黨委書記、執行會長陳謀亮建議,湖北從搶抓政策機遇、強化輿論引導、發揮國有引導基金的作用等五個方面發力,切實把民營經濟搞上去。
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丁波濤研究員建議湖北打好算力、場景和人才三張牌,加快湖北人工智能崛起。浙江省咨詢委特邀委員劉亭建議湖北以科技、制度和人文的全面創新撬動全局發展。
成渝專場聚焦:成渝鄂協同共舞長江經濟帶
深化成渝鄂區域合作,向西拓展湖北支點建設發展空間,成渝專場激發出區域協同發展的創新火花。
重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康騫表示,發揮湖北“得中獨厚”的優勢,推進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科創、產業、環保、交通等方面的深度協同,強化長江經濟帶“龍腰”與“龍尾”的聯動,推動國家重大戰略的有機銜接與融合實踐,形成“戰略優勢互促、東西走廊互通”協同發展新范式,打造全國經濟地理版圖中的新增長極。
湖北支點建設智庫懇談會成渝專場,重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康騫發言。(湖北省社科聯供圖)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夏志強指出,湖北在科教人才、科技創新等方面優勢突出,而政府創新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創新活力與區域經濟呈強正相關,當前區域競爭已進入“AI政府”賽道。湖北需突破三大瓶頸,即破除部門數據壁壘、重構以企業需求為中心的流程標準、建立容錯機制,以政府創新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四川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社科院原黨委書記李后強從物理學的“里奇流”演變規律分析了湖北當前的發展,認為根據演變規律,湖北要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須采取“最小作用量原理”路徑,實施多種“手術”,加強區域協同與開放合作,強化工程與項目,以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樞紐建設、綠色轉型為核心,形成“磁場效應、燈塔效應”,產生強大吸引力和導向力。
湖北支點建設智庫懇談會成渝專場,四川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社科院原黨委書記李后強發言。(湖北省社科聯供圖)
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陳德敏認為,湖北省委提出的支點建設“七大戰略”貫通的要義是科技創新引領、AI全面賦能。湖北應發揮基礎條件好、經濟發展要素匯聚與輻射效應強、水資源豐富、高校云集和科創優勢突出等四大優勢,主動強化與長江經濟帶省市的產業鏈接、物流暢達等,以武漢市為主建設中部地區金融中心和現代交通主樞紐,做好“水”的特色文章,加速發展未來產業。
四川旅游學院校長王川則聚焦于生態治理與文旅融合創新。他提出,生態治理要從“共守江防”轉向“共治長江”,聯合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立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在文旅融合上,要挖掘“三國文化”“長江詩路”“三線記憶”等超級IP,打造跨省域文化遺產廊道,依托川鄂共有的茶馬古道、川鹽古道等歷史資源,創建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推動文博、非遺、研學旅游一體化發展。
粵港澳專場聲音:打造“湖北資產+香港資本”的高能級杠桿
粵港澳專場,金融與合作、高水平開放成關鍵詞。
香港中國金融協會副主席黃少明認為,湖北資產+香港資本,等于湖北支點建設的一根“高能級杠桿”。
“‘支點’與‘杠桿’相伴而生,湖北的價值在于通過杠桿效應輻射帶動全國發展。”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毛振華提出,湖北應強化長江經濟帶與京廣鐵路“雙軸”樞紐功能,推動武漢大學等高校與大灣區企業合作,構建“湖北研發——灣區轉化”創新協同體系。他特別強調,“要發揮香港‘超級聯系人’角色,吸引全球華人科學家通過香港參與湖北科創,動員在港鄂籍校友及企業家發揮‘穿針引線’作用,通過校友網絡、商協會等平臺,深化兩地人才、產業、科技合作。”
湖北支點建設智庫懇談會粵港澳專場,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毛振華發言。(湖北省社科聯供圖)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肖耿提出,可在香港建設“大河套”超級特區與湖北國家級園區聯動,建立企業跨境雙總部機制。“允許香港企業在湖北設立第二總部,吸引全球離岸資金,推動數字金融與大宗商品國際化發展,提升武漢等城市的產業國際化水平。”他強調,制度創新是優化跨境資源配置的核心。
“區域發展的關鍵是如何留住人才。”深圳貝仕達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萍強調,湖北需從青年人才訴求出發,建立就學、就業、安居等一站式服務機制。“把‘人口凈流入’作為核心指標,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讓‘教育富礦’轉化為‘人才紅利’。”她建議,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實現從“留產業”到“留人才”的戰略轉向。
華南理工大學原黨委書記張振剛建議,湖北應健全“政產學研金服用”機制,推廣“揭榜掛帥”模式,建設AI科研平臺,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鏈式互聯”,形成企業出題、科研答題、市場閱卷的協同體系。
中部專場呼吁:省際協同開創區域發展新模式
由支點雜志社協辦的中部專場聚焦省際合作,主題為“加快建成支點、強化省際合作,在更高起點上扎實推動中部地區崛起”。
“支點地位要靠科創地位來實現。”湖北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尹漢寧表示,湖北需以科技創新引領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支點建設,構建全鏈條創新服務體系,尤其要聚焦創新鏈金融的機制突破,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路徑。
湖北支點建設智庫懇談會中部專場,湖北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尹漢寧發言。(湖北省社科聯供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裴長洪表示,湖北需以智庫為依托,系統謀劃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支點建設。他提出,湖北要加快建成支點,需認真思考在“十五五”規劃上怎么體現。湖北應加強與全國重大發展戰略的銜接,強化中部地區大通道的作用發揮,更好地融入全國新發展格局,不能只強調特色而不講融合。
中國科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魏玖長建議,中部地區可打通行政區劃界限,建立六省賦權改革聯盟,統一政策標準,打通跨省轉化通道,實現成果賦權互通機制。還應強化金融賦能,設立省級早期科創基金,探索“風險補償+政府推動+高校支持”機制。同時,在合肥、武漢、鄭州布局跨區域中試基地共享平臺,降低企業驗證成本,并以需求為導向,推行企業出題、高校解題的科技攻關與成果賦權模式。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助理、科學研究部部長李小平認為,湖北高水平再開放,要融入全國創新鏈帶動加工貿易發展,搭建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引進國內外知名制造企業及其配套產業,給予促進加工貿易發展的全方位政策支持。以武漢都市圈為基礎,湖北應制定輻射全省的產業與貿易發展支持政策體系,形成“武漢+”的城市圈加工貿易分工體系,充分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河南省委咨詢組研究員、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長張占倉認為,湖北應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提升科創支點功能,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機制,引導企業、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創新。支持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建研發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
“這場歷時五個多月的智庫對話,不僅為湖北支點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也開創了區域協同發展的全新模式。”湖北省發改委二級巡視員曹衛中表示,湖北應積極搭建多元合作平臺,完善成果轉化機制,加強與各區域常態化溝通對接,將智庫成果轉化為湖北加快建成支點的強勁動能。
(支點財經記者 張帆 / 通訊員 陳弘)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