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們今天都安全上崗了嗎?”
在一家汽車發動機制造車間里,管理者對著軟件提問。幾秒鐘后,傳來了人工智能的回答“A廠區有兩人未佩戴安全帽”,并立刻生成了車間的安全結果檢測表。
這種頗具“賽博朋克”的場景,是當下許多智能工廠的標配。而這套創新軟件的締造者,是來自武漢的艾普工華科技(武漢)有限公司。
今年6月中旬,2025年第一批武漢市企業研發中心備案名單公布(以下簡稱《名單》),全市共計75家企業的研發中心上榜,艾普工華正是登榜的企業之一。
企業是城市創新的主力軍,而有實力建設研發中心的公司,無疑是城市創新矩陣中的排頭兵。
公開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2024年武漢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5323家,數據位列全國第五,并計劃在2027年,武漢規模以上的高新企業數量要突破4000家。
但武漢擁有研發中心的企業卻沒有那么多,屬于“優中選優”。根據相關規劃,到2027年武漢市級企業研發中心將突破1200家,不到規上高新企業數量的1/3。
當下武漢要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有著研發中心的科創企業,必然是提高武漢城市科創競爭力的有力底牌。
那什么樣的公司,才會擁有自己的研發中心?
從這個問題出發,武漢有自己研發中心的企業,有著三大顯著的共同點。
首先,他們都是武漢本地有一定規模的老企業,財力比一般企業來得雄厚。企查查數據顯示,上榜的75家武漢企業,共計有34家企業成立年限在10年以上,占比45%,并且有近1/3的公司注冊資本達5000萬元以上。
雄厚的資本,意味著它們愿意在科研和創新上投入更多的資金。所以《名單》中的75家企業,本身就是科研能手——有50家都屬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還有4家屬于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例如,君集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斥資1.2億元用于浙江嵊新污水處理廠項目的裝備開發。2017年,浙江嵊新的項目也成為全國示范性工程;武漢易久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每年都有3000萬元用于純技術人力投入。
▼武漢君集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水質化驗工作
武漢有研發中心的企業,第二個顯著共同點是民企為主力軍。在上榜的75家公司中,64家為民企,占比高達85%。
第三個顯著特點是,上榜企業的行業比較集中。《名單》中的企業共覆蓋15大行業,其中信息技術和機械設備位居前二,分別有26家和11家,直接占總數的近一半。
這兩大行業也是最需要科研創新力的行業之一。
比如,這次上榜的武漢驛天諾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發芯片封測設備。2022年春節前一個月,驛天諾的工程師們來到九峰山實驗室,雙方聯手,在除夕前研發出國內首套高功率晶圓封測設備。通過這套設備,公司營收連年翻番,去年年初完成數千萬元的pre-A輪融資。
許多高校、科研機構也有研究中心,那為什么我們更強調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
這其實和產業轉化率直接相關。
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國內高校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79.4萬件,科研機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2.9萬件,合計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四分之一。
然而,大量科技成果“沉睡”在“象牙塔”,無法得到充分利用。正如《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僅為36.7%,其中高校、科研單位的發明專利產業化率更是低至3.9%和13.3%,遠低于企業。
去年兩會,人大代表嚴可仕分享了一個典型的案例。福建某環保公司曾嘗試與高校合作,請高校專家為該公司研發常溫廚余垃圾降解劑,由于雙方事先沒有充分調研市場需求,導致高校專利成果難以匹配市場需求,產品上市最終以失敗告終。
嚴可仕分析,一方面高校科技項目更偏向基礎研究,對應的成果往往是發表論文,很難直接實現轉化。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往往缺乏產業化經驗,這就導致許多高校科研成果容易束之高閣。
相比之下,企業做創新更傾向于周期短、落地快,因此專利的產業化率更高。今年1月,國家知識產權局披露,我國2024年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到53.3%,實現連續5年穩步增長。
這組數據的背后是最簡單的邏輯——企業要盈利。
本次《名單》中的湖北魔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成立,當時正值新能源產業的爆發期。當時國內的電壓巡檢器主要測量電池的電壓,難以判斷電池的內在健康程度。
▼湖北魔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魔方新能源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市場空白,組建了國內最早一批開展燃料電池研發的團隊,并成功研發了國內首款帶內阻檢測功能的電壓巡檢器。
憑借技術突破,魔方新能源也贏得了市場先機。2023年1-6月,魔方新能源的電壓巡檢器出貨的訂單量就已達1.8萬套。在全國細分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
企業賺到了錢,又會把更多的資金用于科研。以魔方新能源官為例,目前公司研發人員占比七成,2024年研發費用占總營收的14.8%。
所以對于武漢而言,擁有科研中心的企業,自然是創新主力軍中的主力軍。
2025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今年重點工作的安排中就提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并提出“大力發展研發產業,引育企業研發中心、研發型企業100家。”
大剛觀察發現,《名單》中的武漢市級研發中心企業,不少都分布在本地的支柱性產業上。
在光谷,武漢市飛瓴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一種預制棒,直徑為50毫米,可以拉出100公里的特種光纖。
▼武漢市飛瓴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在黃陂,程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專注生產多種特種車。例如其生產的冷藏車,根據專用汽車雜志的統計,銷量位居中國冷藏專用車制造業榜首。
在洪山,武漢醫佳寶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研發了一批新型金屬材料制作的骨科醫械,也是國內首個能實現量產的廠家。
不難發現,市級研發中心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在提升武漢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大健康這三大產業的創新實力。
今年3月中旬,《武漢市加快培育研發型企業推進研發產業化實施方案(2025—2027年)》發布。
該方案要求進一步突出企業的研發主體地位,要求武漢到2027年,市級企業研發中心突破1200家,研發型企業超過300家,在光電子信息、大健康和生物技術等產業領域形成3—5個研發產業集聚區。
市級企業研發中心,無疑就是要做好武漢科研的領頭羊。
(九派新聞記者付聰 實習生趙子瑤)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